長知史

24.13 關羽為何要入川鬥馬超?|武聖關羽

24.13 關羽為何要入川鬥馬超?|武聖關羽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孫權聯盟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劉備取得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拜關羽為元勳,受封襄陽太守、蕩寇將軍,此時襄陽仍為曹操實際控制,由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於江北。諸葛亮與關羽共同鎮守荊州。

 

建安十八年(213年),劉備與劉璋決裂,攻打雒城時,軍師龐統中流矢身亡,劉備乃召張飛、趙雲、諸葛亮入川支援,荊州只留關羽駐守。

 

雒城圍困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當時馬超正在漢中依附張魯。馬超向張魯借兵,打算反攻涼州。馬超領兵圍攻祁山三十天,未能攻下,隨後夏侯淵派張郃引援兵趕到,馬超撤軍回了漢中。張魯的部下楊白等因為害怕馬超的才能,想要加害于他,馬超逃入氐中。劉備於是派李恢說降馬超。

 

建安二十年(215年),夏,劉備聽說馬超要來投,高興的說道:「我得到益州了!」於是派人去迎接馬超,且偷偷把自己的一支軍隊給馬超,讓馬超率兵合圍成都。馬超率領兵馬徑直到成都,屯兵於城北,城中所有人都因為馬超威名而驚恐,不到十天的時間,成都軍民就崩潰了,劉璋隨即開城投降。

 

劉備派簡雍勸降劉璋後,遂領益州牧,以關羽董督荊州事。並啟用蜀中諸多人才,遷升馬超為平西將軍,並命他總督臨沮軍事,由於劉備無法追封馬超更高爵位,馬超的爵位還是之前的都亭侯。

 

關羽聽說馬超歸降劉備,但對馬超並不是很瞭解,於是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武藝才幹與誰人可以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的性格,於是回信答道:「馬孟起(馬超)文武兼備,勇猛超群,不愧一代人傑,是英布、彭越一類的人物,可與張飛並駕齊驅,但不及美髯公超凡出眾、卓爾不群。」關羽看了諸葛亮的回信後十分高興,還把它交給賓客幕僚們傳閱。

 

《三國志·關羽傳》中的記載原文: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關羽為何作書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武藝人品?暗示要入川與馬超比武?

 

有人認為是因為關羽驕橫跋扈、忌賢妒能、不能容人。理由是原文中講「亮知羽護前」。「護前」是什麼意思?詞典中有2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護短,袒護以前的過失,不肯認錯。因為這段話出現的語境是關羽在詢問諸葛亮,並非為某件事進行解釋,何來護短一說,這一解釋與此語境不符,可以忽略。

 

另一種解釋是:爭強好勝,爭先居前。這種解釋有一定的合理性。爭強好勝是許多武將的性格特點,遇到高手技癢難忍,總想分個高下,自古及今,這類的武將比比皆是。

 

如《三國志·朱桓傳》記載:「桓性護前,恥為人下,每臨敵交戰,節度不得自由,輒嗔恚憤激。然輕財貴義,兼以強識,與人一面,數十年不忘,部曲萬口,妻子盡識之。愛養吏士,贍護六親,俸祿產業,皆與共分。及桓疾困,舉營憂戚。」

 

說的是,吳國名將朱桓性格好勇爭先,恥於落在人後,每次臨陣對敵交戰,受到節制約束不得自由時,他就動輒發怒激憤。然而他輕財好義,且強記能力好,與人見過一面,幾十年不會忘記,他的部下萬余人,他們的妻小他都認識。他愛惜養護官兵,贍護他們的親屬,俸祿財貨,都與他們共同分享。及至朱桓病重,全軍憂傷悲戚。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說,「朱桓以勇烈著聞。」

 

元代大儒郝經雲:「朱桓以膽勇稱,隱然敵國有古大將之風。」

 

這與史書對於關羽的評價也有幾分相似,如傅玄稱關羽「勇而有義」、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萬人之敵,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三國志》作者陳壽稱「為世虎臣,有國士之風」。

 

由此可見,「護前,恥為人下」只是眾多武將共有的性格特點,在冷兵器時代,身先士卒、奮勇爭先也是武將勇烈、建功立業的重要因素,豈能將性格的特點與忌才妒能的品行混為一談?

 

南懷瑾在《武聖關壯繆遺跡圖志》序也對此做過解釋:

 

後之論者,據傳所謂「亮知羽護前」一語,謂公有忌才之嫌。複以「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量其器度之不廣。殊不知公與劉先主,崛起草莽,世途之辛苦艱難,人情誠偽莫測,備嘗備知。方其獨當一面,威負重鎮,乍聞西陲降將,而又非創業故舊,衡之國策,豈可不有此一問,以定全面戰略之機,何忌之有?至於傳稱「亮知羽護前」者,蓋謂諸葛亮深知公情重故舊,嫌疑新降之意,故以老友輕鬆遊戲之筆,以釋其疑。書稱「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足以見諸葛孔明與公情誼之親切,故出之於戲言之句,因之而有公之「省書大悅,以示賓客」之舉。實非器局狹小之態,洵為君臣朋友相得無間之情事。倘徒依文解義,不究其微言之妙,則其誣也,固亦當然矣!

 

況且,劉備剛剛西定益州,關羽肩負董督荊州大小事務的重任,又怎能因為一時逞強好勝而置軍國重任於不顧呢?這與歷史上關羽熟讀《左傳》,深明春秋義理的風格也相違背。

 

翻查裴松之注引用的一段文章,似乎可見端倪。

 

山陽公載記曰:超因見備待之厚,與備言,常呼備字,關羽怒,請殺之。備曰:「人窮來歸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殺之,何以示於天下也!」張飛曰:「如是,當示之以禮。」明日大會,請超入,羽、飛並杖刀立直,超顧坐席,不見羽、飛,見其直也,乃大驚,遂一不復呼備字。明日歎曰:「我今乃知其所以敗。為呼人主字,幾為關羽、張飛所殺。」自後乃尊事備。

 

這段話是說,馬超投降劉備之後,劉備對馬超非常厚待。但馬超卻對劉備絲毫不顧及君臣之禮,當著劉備的面還常稱呼劉備的字。這讓恪守禮義,早年間也曾「稠人廣坐,侍立終日」的關羽非常生氣。於是與張飛定下計策,在第二天大會上,杖刀立直,馬超大驚,果然就此收斂。

 

雖然裴松之對這段故事存有異議,但作為晉時著作郎樂資所撰的《山陽公載記》,對於《三國志》原書所錄史實有很大的補正作用,而且多為信史。所以也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馬超雖然「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但同馬超唱過對手戲的人卻有種另一種評價。如因討馬超有功,賜爵關內侯的楊阜曾評價說:「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又說「超強而無義」。如劉璋賬下治中從事的王商也評價說:「超勇而不仁,見得不思義,不可以為唇齒。」

 

《典略》也記載:(馬超)奔漢中,張魯以為都講祭酒,欲妻之以女,或諫魯曰:「有人若此不愛其親,焉能愛人?」魯乃止。

 

馬超投靠劉備是窮途來投,形勢所迫,是否真心?是否忠誠?人品如何?尚未可知。且馬超自恃勇力,又是名門之後,當時僅僅四十歲,虎狼之年,血性方剛,假如劉備帳下沒有人能鎮得住馬超,日後必然會留下禍端。而無論從名氣上還是個人戰力上,能夠鎮得住馬超的人非關羽莫屬。所以關羽千里之外,作書與諸葛亮,借言比武或詢問武藝人品,其實正是起到敲山震虎,遠程威懾的作用。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