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23.22 從遊覽詩看中國古代的旅遊文化|遊必有方

23.22 從遊覽詩看中國古代的旅遊文化|遊必有方

 

遊覽詩的提出,最早見於梁代蕭統的《文選》。《文選》共收錄了曹魏至蕭梁前期11位詩人的23首詩作,皆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遊覽詩的代表作,可見「遊覽」作為詩歌題材在當時已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這23首詩有一個共同特點,即詩題往往直接點明遊覽主題:或是遊覽的行為,如謝混《遊西池》,謝惠連《泛湖歸出樓中玩月》,謝靈運《從遊京口北固應詔》、《登池上樓》、《遊赤石進帆海》等;或是遊覽的地點,如曹丕《芙蓉池》,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沈約《鍾山詩應西陽王教》等。唐代《藝文類聚》卷二十八「人部十二」中也設有「遊覽」類別,收錄的作品主要是詩歌,共輯錄漢魏至六朝63首詩,多於《文選》。其中陳琳《高會時不娛》、《節氣時運舒》,棗據《矯足登雲閣》等詩,題中並無遊覽意味,而內容主要描寫遊覽,這些詩亦入選其中。

 

遊覽詩,即與遊覽、旅遊有關的詩歌,是寫旅遊者從容遊走、觀賞景物的詩篇。遊覽詩可以寫於旅遊過程當中,亦可寫於旅遊之後。由於人的行為活動的連續性和交叉進行性,遊覽、行旅、饗宴、送別、懷古等活動往往交織在一起,同時或者相繼進行。

 

遊覽詩的主題是旅遊,人的活動與景物都與旅遊有關,景物描寫是詩的主體部分之一,人物的旅遊活動和旅遊感情亦是詩的主體部分。詩中往往有遊蹤的交代,寫景隨著人的步伐、目光來展開,風景的展現受到人的遊蹤的限制,畫面如同一組電影片斷依次展示在讀者面前。如謝靈運的詩「溯溪終水涉,登嶺始山行」(《初去郡》)、「朝旦發陽崖」、「捨舟眺回渚,停策倚茂松」、「俛視喬木杪,仰聆大壑淙」(《於南山往北山經湖中瞻眺》)。

 

旅遊活動作為文學題材走上詩歌舞台,經過了千餘年漫長的文化孕育過程。在漫長的上古時代,雖然還沒有產生以審美欣賞為目的的旅遊活動,但人們也早已開始把目光投向自然景物。在一些古籍中,已經明確提出了「遊」的概念。《詩經》中已有多處有關旅遊的描寫。《大雅·卷阿》「伴奐爾遊矣,優遊爾休矣」,《小雅·白駒》「慎爾優遊,勉爾遁思」,「優遊」二字形象描繪了出遊者悠閑自得的遊玩情形。《秦風·駟驖》:「遊於北園,四馬既閑。輶車鸞鑣,載獫歇驕」,敘述的是公完爺及隨從遊獵的情況。《詩經》中還有反映借遊玩來散心、解憂的作品。如《邶風·柏舟》中的「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遊」,詩人乘著柏舟隨波漂流,內心憂愁不安,遂借遊玩來解憂。《衛風·竹竿》中「淇水悠悠,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寫衛女出嫁思歸,來到淇水,泛舟散心,以宣瀉內心的憂愁。

 

 古代旅遊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樂遊和苦旅。樂遊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走進大自然,與大自然親近,旅遊者的心情往往是輕鬆愉悅的,目之所及皆色彩豔麗、惹人喜愛,由此創造出明朗歡快的文化;苦旅則是人們消極甚至被動地遊覽景物,如放逐貶謫、羈旅行役等,這樣心情多半悲憤或者抑鬱,所見之景難免陰沉冷竣、催人淚下,創造出憂鬱傷感的文化。

其中樂遊又可以分為如下四類。1.山水園林之閑遊。如《莊子·天道》「此退而閑遊江海」,「莊子與惠子遊濠梁之上」(《秋水》),「莊周遊於雕陵之樊」(《山木》),「孔子遊於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漁父》),「知北遊於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知北遊》);2.周遊列國、遊說諸國。「孔子西遊於衛」(《天運》),「則陽遊於楚」(《則陽》);3.遊歷天下。《史記》載:「始皇三十七年,上會稽山,望於南海,立石刻,頌秦德,還過吳,從江乘渡,傍海上,北至琅邪。」對秦始皇出遊的時間、遊程都做了具體交代。「太史公登會稽山,探禹穴,登姑蘇,望五湖」,寫的是司馬遷體驗人生的經歷;4.遊宴。《漢書·張安世傳》曰:「鴻嘉中,上欲遵武帝故事,與近臣遊宴。」枚乘《七發》「往來遊宴,縱恣於洞房隱間之中」,描寫的是君主與臣民同飲同遊的歡樂場面。

 

雖然旅遊活動的形式各異,但對的貢獻方面卻有幾個共同之處。首先,旅遊引發了旅遊者共同的審美感情:對所看到的自然景物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眷戀之情。《淮南子》曰:「所謂樂者,遊雲夢,陟高丘,耳聽九韻六莖,口味煎熬芬芳,馳騁夷道,釣射鷫鸘,之謂樂乎。」把旅遊與聆聽雅樂、品嘗美食等感官享受相提並論,統稱為「樂」,且旅遊居於最前面,說明旅遊活動很受重視。對於旅遊,就連身份尊貴的君主也樂此不疲。《晏子春秋·內篇》中數次提到君主出遊,「景公出遊,問於晏子曰……」(《內篇·問下》),「景公出遊於寒途」(《內篇·諫上》)。《穆天子傳》:「天子北升於舂山之上,以望四野,舂山是唯天下之高也,天子五日觀於舂山之上。」《戰國策》:「昔楚王登強台而望崇山,左江右湖,以臨方湟,其樂忘死。」《說苑》:「齊景公遊海上,樂之,六月不歸。」《新序》:「晉平公遊西河,中流而歎曰:嗟乎,安得賢士,與共此樂乎。」

 

其次,旅遊活動刺激了大量有關旅遊的文學作品的出現。人們在旅遊的過程中,看著周圍的自然美景,往往思緒萬千,感慨連連。《孔子家語·觀思》曰:「孔子北遊於農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孔子四望,喟然而歎曰:於思致斯,無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誌,吾將擇焉。」孔子及弟子登上高山,極目遠眺,心胸格外開闊,激發出抒發各自志向的念頭。《列女傳》曰:「楚昭王燕遊,蔡姬在左,越姬參乘,王親乘駟以逐,登附莊之台,以望雲夢之囿,乃顧謂二女曰:樂乎?吾願與子生若此。」楚昭王攜嬪妃遊玩,更是心曠神怡,發出願生於此境的感歎。人們在大自然中甚至能由彼及此,悟出人生哲理來。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孔子「知者樂山,仁者樂水」的比德說。孟子也從「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中,領悟到「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的道理。(《盡心上》)本人根據逯欽立先生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所收錄的詩歌進行了粗略統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旅遊詩就有460餘首,其中不包括殘篇。魏晉南北朝時期尚且如此,作為盛唐時期最重要的詩歌流派之一---山水田園詩派所創作的優秀的旅遊詩歌更加數目可觀。

 

 再次,旅遊活動還有助於個人才能的培養,成就了一段段佳話。孔子遊景山上,曰:「君子登高必賦」(《韓詩外傳》)。《漢書·藝文誌》曰:「登高而賦,可以為大夫。」把能「登高而賦」作為成為「大夫」的必要條件。旅遊刺激千萬文人的感官,引發出他們的創作沖動。屈原《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離騷》「羿淫遊以佚畋兮」。宋玉《高唐賦》序曰:「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台,望高唐之觀。」王曰:「試為寡人賦之。」宋玉陪同楚襄王遊玩雲夢、高唐美景,奉命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賦。漢代班彪作有《覽海賦》、《北征賦》,並在《北征賦》中以「遊子」自稱,「遊子悲故鄉兮,心愴悢以傷懷」,抒發自己眷戀家鄉的羈旅悲苦。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贊美靈光殿曰:「詩人之興,感物而作。」認為自己寫下這篇賦正是見到靈光殿美景有感而發。

 

從中國古代的遊覽詩歌中,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優美動人的旅遊文學作品,追憶古人們旅遊各地、欣賞美景的點滴,更加可以深切感受到旅遊不單單是個人隨性的遊玩,更是人類創造燦爛文化的串串足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