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23.20 一人一行,名勝興焉|遊必有方

23.20 一人一行,名勝興焉|遊必有方

 

南京師範大學的博士俞明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讓以漢語言文學、社會學專業學生與旅遊從業人員為主體的被調查者,推薦與文學有關的景點。結果,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與江蘇蘇州的寒山寺名列前茅。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通常,寺廟的名聲多和香火是否旺盛相關。寒山寺是少見的例外。

 

寒山寺,初建於南朝梁時,本是一座寂寂無名的寺院,因為唐初的詩僧寒山在此居住,有了現在的名字。但是,真正讓這裏家喻戶曉的,要歸功於張繼的那一首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只用了六種意象,便將讀者帶到了一個霜夜寒沁的夜晚,恰逢夜半,遠遠鍾聲入船,旅愁難眠的人,聽來會更覺惆悵。當時的張繼到京城趕考,名落孫山,正無奈地停泊在旅途之中。這首詩,寫的是一種羈旅的離愁,並不為寺、為橋而作。只是因為他正好停泊在寒山寺外、楓橋邊。

 

張繼絕不會想到,一首即興之作會帶來如此巨大的反應:後世比他名聲更大的才子們,如白居易、杜牧、文徵明、唐伯虎等等,都成為他的粉絲,紛紛寫詩與其爭奇鬥妍,卻沒有誰能夠超越他;如今,寒山寺的三絕--張繼的詩、夜半入船的鍾聲和清代學者俞樾所書的《楓橋夜泊》詩碑,都與他直接相關;因為詩作早被傳到日本,三尺小童皆能背誦,所以每年都有很多日本人飄洋過海,只為一聽寒山寺的悠悠鍾聲。張繼最大的功勞,則是讓這座本不知名的小寺,意外地收獲了雋永的意境與流傳千載的盛名。

 

如果你曾經去過寒山寺,會發現不僅寺內處處可見張繼的影響,連清淨地之外,也到處可見「楓橋夜泊」的痕跡:寒山寺外有河,左右石橋數座,除「楓橋」外,尚有「江楓橋」、「江村橋」等,每一處都有遊人在留影紀念。

 

明代鍾惺在為《蜀中名勝記》寫序時說:「山水者,有待而名勝者,曰事、曰詩、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山水本不能成為名勝,有了行旅賦興的人才成了名勝。寒山寺能夠名傳天下,便是得到了這一個「眼」。

 

因個人的旅行之作而使山水或寺觀一舉成名,寒山寺並不是孤例。比如王羲之與眾人雅集,留下《蘭亭序》,蘭亭方海內揚名;李白7次遊安徽敬亭山,寫下《獨坐敬亭山》,這座山遂名聲鵲起。這也是風景中的名人效應吧。

 

如果說名人只是推波助瀾,未免小看了他們的力量。名人更善於創造名勝。

 

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歐陽修因為朝中權貴傾軋,被除去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的職位,貶任偏僻的滁州山城。當時愛女新喪,歐陽修心情極為低落,所幸滁州山水秀美,民風淳樸,聊有安慰。為政之餘,歐陽修悠遊山水,訪古探奇,與山中的智仙和尚結為好友,建造了醉翁亭。小亭本無所謂名勝,但如果加上歐陽修的才情和《醉翁亭記》,情況則會發生180度的轉變。以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才華,歐陽修的文章於山水畫意中,糅合遊宴之樂、貶謫後的苦悶、人生的放達。一問世,便贏得一片讚歎。醉翁亭由是脫穎而出,成為千古名勝。其實,歐陽修當時還蓋了豐樂亭與醒心亭,只是沒有文章賦予的光彩,它們的知名度遠遜於醉翁亭。

 

歐陽修的人品與文品,讓醉翁亭贏得了後人的仰慕與敬意,以致留下了這樣的傳說:一日,歐陽修約了智仙和尚在山中喝酒,智仙等到太陽偏西,也沒見貴客,於是下山來迎。誰料,半山道上,歐陽修正在醉翁亭中與百姓猜拳行令,喝得滿臉通紅,酒興正濃。智仙上前勸他莫喝太多,歐陽修道:「黎民百姓之情能叫我醉,山水林壑能叫我醉,酒何能醉人呢!偶有醉時,不過是因忿恨朝廷昏憒,借酒消愁罷了。」

 

歐陽修離開滁州後,文豪蘇軾曾親自楷書寫下《醉翁亭記》,刻碑立於亭中。歐文加上蘇字,慕名前來拓碑的人絡繹不絕。據說,因為拓摹用的毛氈太過緊俏,山中的老和尚甚至把墊床用的毛氈也貢獻了出來。而且在過關卡時,拓本還可以沖抵稅費,可見醉翁亭的盛名。如今,這座小亭雄踞安徽琅琊山上,位列「八名」勝景。這一切,都是歐陽修偶為的功勞。

 

 

名勝,一個美麗的附會

 

清代乾隆年間,長沙嶽麓書院的山長羅典建起一座小亭,供朋友們賞景論學。不久,時任湖廣總督的畢沅看到嶽麓山層林盡染,想起杜牧的《山行》一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遂為小亭取名為「愛晚亭」。其實,杜牧一生宦遊過很多地方,先後遊於江西的南昌、安徽的宣州與池州以及江蘇揚州等地,也曾四次在秋高氣爽之時路經金陵。雖然他到過涔陽(今湖南澧縣),拜訪正在做刺史的堂兄杜。可是《山行》是否就寫在嶽麓山上,卻沒人知曉。因為沒留下創作時間,世人甚至不敢肯定這首詩是否作於湖南。

 

如今,愛晚亭被列入中國四大名亭。當遊客們在此與杜牧的詩意共鳴,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名勝,委實源自一個美麗的附會。

 

如果我們循著《中國名勝詞典》搜羅,會驀然發現,中國的版圖上原來從來不缺少附會出的名勝。比如重慶的豐都,本來是道士陰長生和王方平修煉的福地洞天,後人將「陰」「王」兩姓連綴,居然附會出「鬼城」的名號,也成了長江上的名勝。再比如,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本為塑造一個心中的世外桃源,抒發現實的積鬱。誰料,因為境界太美,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蘇連雲港等地紛紛爭當桃花源的原型。

 

最近發生的名勝烏龍,來自明太祖朱元璋。

 

六百年前,朱元璋結束元末的戰亂,一統江山。為了紀念創業之艱辛,表彰開國之功勳,朱元璋決定在南京獅子山頂建造一座慶功樓。朱元璋對這座樓寄予非凡的期望:要超過唐太宗李世民為長孫無忌、杜如晦等功臣所建的淩煙閣。經過群臣提議、皇意聖裁,朝廷宣佈,這座樓被定名為「閱江樓」。

 

輿論先行,朱元璋親自率領群臣禦駕獅子山上,用豐富的想象力,寫下一篇《閱江樓記》,並敕命百官各做一篇文章為「天下第一樓」增色。征文比賽結束,大學士宋濂所作的《閱江樓記》一舉奪魁。孰料,朱元璋野心勃勃,閱江樓卻因為種種原因,一直到明朝滅亡,也沒有動工興建。但是,宋濂的文章已經被收入《古文觀止》,閱江樓的名聲也隨之傳遍天下。於是,金陵的名勝之中,出現了一座「空中樓閣」--慕名而來的人,只能看看計劃中的樓址,眺望一下如畫江山,再品一口略帶潮濕的山風。

 

「一江奔海萬千里,兩記呼樓六百年。」2001年,南京市政府撥款,終於完成了朱元璋的心願--52米高的閱江樓建成竣工。這座名樓終於從文字上走了下來,在前人的瞻仰行跡中有了生命。它是名勝嗎?你很難回答。來到閱江樓的遊客,是為了一睹有著600年歷史的「天下第一樓」,還只是登上了一座新樓?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