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護照形式作為出入邊塞關津的通行證件,在古代中國有近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出國護照和國內護照不相區分的做法,從春秋戰國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而在清代以前,護照、簽證不分。外國人入境,如經批準,州府再給他發一張護照。
到唐代,「過所」製度更為嚴格,凡到各地進行貿易或其他活動的商人等都要持過所,否則便是非法通行,要受到緝拿。申請人萬一丟失過所,就要被拘押扣留,查清身份後再酌情處理。無過所者將被視為「私度」,被查獲就要治罪。
唐朝最有名的「私度」者,當數唐玄奘。歷史上玄奘通西域,身上沒有通行證件,一路混跡於商客隊伍中,有數次幾乎被中國守關的士兵射傷。
玄奘,俗姓陳,河南偃師縣人,早年在東都洛陽的淨土寺出家。因當時的佛教教理有矛盾之處,僧人們難求究竟,因此,他立志到天竺(古印度)尋求教理原典。
貞觀三年,玄奘正式提出要到印度西行求法,唐太宗不允許,他被迫采取偷渡的方式。當他走到邊境烽火台的時候,遇到兩個佛教徒,幫他度過了四道烽火台。到第五道烽火台,不好通融,玄奘只好繞路,結果,他迷了路,困在一片流沙中,九死一生才找到水源,走出沙漠。
三年後,玄奘得以順利到達古印度,來到那爛陀寺,這是當時印度最高的佛學學府。寺中戒賢法師,時年近九十歲,當時在印度享有最高威望。玄奘跟戒賢法師學習了五年,又到其他地方遊學,達到古印度最高的學術水平。他的學術水平不是某機構授予的,而是要經過自由辯論的考驗。
當時,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賽。五印的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共五六千人參加。玄奘主講,任人問難,經過辯論,最後無一人再敢發問。一時,玄奘名震五印,成為人們公認的最高水平的高僧。
貞觀十九年,玄奘學成回國,返回長安。此時,玄奘已經46歲,出外遊學17年,經過了56個國家。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出迎於東都,給予最高規格的接待,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唐太宗還找玄奘特別談話,希望他還俗當官,被他謝絕了。
於是,唐太宗就在長安城慈恩寺給他設立了翻譯機構。之後,玄奘翻譯了大量佛學經典。他的梵文和中文水平都很高,隨念隨譯,文字準確文雅,至今,仍是中國佛學翻譯家中的典範。
唐僧取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追求真理,有「求取真經,利益華夏」的正念,因此才有,「寧可向西而死,絕不東歸一步生」的誓言。修行就是要人們分清什麼是妄想,什麼是正念。對正念的執著追求,是成功的起點,怎麼能放下呢!
來源:http://www.juweixin.com/t/detail/68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