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22.20 妖魔鬼怪總要現原形|妖妖妖妖

22.20 妖魔鬼怪總要現原形|妖妖妖妖

 

我們在《西遊記》中,時常能看到這樣的情節--不可一世、洋洋得意的妖怪們,被孫猴子搬來的救兵手指一點或者法寶一照,便渾身癱軟,現出本相來;抑或是上面沒人撐腰,被孫悟空一棒子打死,也總要現出原形來,讓唐僧和諸位讀者看清楚,這妖怪的本體是個什麼動物。那麼問題就來了,讓這些妖怪現出原形的意義何在呢?

 

當然,可以說是因為妖怪死掉或者被制住,法力盡失而無法維持原本的人形。但上面的例子並不全面。三調芭蕉扇時,孫悟空和牛魔王賭賽變化,牛魔王落了下風,乾脆現了本相來對付孫悟空。之後眾神來圍剿牛魔王,牛魔王同樣也是現了本相來應對。可見對於牛魔王來說,現原形的時候是自己最厲害的時候。

 

如果說這是文學的需要,讓故事有更多的轉折,也給讀者一個交代,這固然沒錯。不過,這裡還有另一個角度,可以探討一下妖怪現原形的真正原因。

 

「妖怪」之所以會誕生,是因混亂的五行之氣影響了生物或是器物。按照古人樸素的世界觀,五行即是世界的全部。清正的五行之氣會生成聖賢,這是人們在面對那些會給人們和世界帶來益處的人或事的解釋。而渾濁的五行之氣產生的「妖怪」,正是人們對於那些災害、兵亂等威脅人們生存的禍事的解釋。換言之,人們對於「妖怪」常常帶有畏懼心理,因為妖的出現,往往就意味著災難的來臨。因此,想要制伏那些妖怪,首先就是要克服心裡對妖怪的恐懼。

 

記載了各類妖怪的名稱、形貌以及祛除方法的《白澤圖》今已散佚,但這本書可是真實存在過。據說諸葛恪就依據《白澤圖》辨認過名為「傒囊」的妖怪。今天,人們仍然可以從其他古書或是遺跡中獲得一些有關該書的相關內容。

 

敦煌寫本保留有經過加工後的幾頁《白澤精怪圖》,雖非原本,但仍然有極大的參考價值。這幾頁《白澤精怪圖》記載了幾種妖怪以及對付它們的方法。比如山上的妖怪「善人」、水中的妖怪「慶忌」、澤中的妖怪「委蛇」等等,想要不受它們的傷害,就要高喊他們的名字。這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為的是克服人們對這些妖怪的恐懼。一旦人們不再害怕這些妖怪,這些妖怪也就不會出來傷人了。

 

現代人看來也許會覺得有趣,為什麼知道了妖怪的名字就不害怕了?這就與人的心理有關。

 

大多數人對未知事物的恐懼,遠遠大於對已知事物的恐懼。人們之所以畏懼死亡,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沒人知道死亡之後是怎樣一番光景。在遠古時代,人們對於各種自然現象都不甚瞭解,便更傾向於把風調雨順歸結為諸神護佑,而把天災人禍看作是妖怪作祟。妖怪誕生的原因,就包括了人們對未知自然世界的恐懼。因此,克服恐懼的第一步就是把「未知」轉為「已知」。呼喊出妖怪的名字即是具體做法,仿佛在告訴那些躲在暗處陰笑著準備害人的妖怪,我已經知道你是誰了,快把你的詭計收起來吧。

 

話說回來,喊名字這一招也會被妖怪利用來害人。有不少妖怪喜歡喊人名字,只要一回答就會著了它的道。魯迅在《百草園與三味書屋》裡也寫了通過喊名字來確認目標,夜裡來吃人的妖怪「美女蛇」的故事。可見,不管是人是妖,都要保持一點神秘性。

 

 

即使成了妖,該怕什麼還是怕

 

《西遊記》中孫悟空與牛魔王的鬥法十分有趣,牛魔王變天鵝,孫悟空就變海東青來嗛天鵝,牛魔王再變黃鷹回頭去琢海東青。孫悟空變狻猊,牛魔王就變人熊去擒狻猊,孫悟空再變賴象反去捲人熊。自然界的生物之間,一物降一物的天敵現象非常常見。動物對天敵的恐懼幾乎被寫入了基因,就算成了精也同樣懼怕著自己的天敵。例如《西遊記》中苦命的蠍子精,一招「倒馬毒」連如來也得皺皺眉,結果還是敵不過天敵公雞,聽了兩聲雞叫就死在坡前。

 

當然,也有妖怪不信邪,一定要試試反噬天敵。

 

曰本有種名為「舊鼠」的妖怪,三色雜陳,捕貓而食。中國萬曆年間也有類似的大鼠在皇宮作祟。這老鼠一見到貓,就會憤怒地撲過去把貓咬死吃掉。民間找來的中華田園貓全都成了老鼠的食物。後來仰仗一隻外國進貢的獅貓,用耗盡大鼠體力的方法才將其除掉。據說,老鼠想長成能吃貓的「舊鼠」,要活過數千年,可惜最後還是死在天敵的手裡。

 

不單是動物成精後仍然有天敵,大多妖怪都天生會害怕一些東西。比如傳說中在遠古橫行一時、兇殘至極的妖怪「年」,居然會害怕紅色、火光和巨響。不知它襲擊人時不小心把人咬出血來會不會害怕得逃走。再如一種刀槍不入,蒸不爛煮不熟的怪魚「橫公魚」,唯一的弱點就是烏梅。估計會有人想:看來,有的菜譜裡燉魚時要放兩枚烏梅,還不僅僅是為了調味那麼簡單。

 

包括過年在內,中國有不少節日都要祭出一些妖怪害怕的東西來驅趕妖怪,祈求平安。顓頊身為「五帝」之一,卻生了不少妖怪兒子。《搜神記》是這麼說的:「顓頊氏有三個兒子,死後為疫鬼,一個住在江水裡,是傳播瘧疾的瘧鬼;一個居住在若水中,是魍魎鬼;一個住在屋中,善於嚇小孩,是小鬼。傳播瘟疫,害人不淺。它們雖厲害,卻也有害怕的東西。《歲時雜記》云:「疫鬼,畏赤豆,故是日作豆粥厭之。」這個赤豆也就是赤小豆,和紅豆並不是一個東西。它在古人看來簡直是神物,有著冬至曰喝赤豆粥來驅趕疫鬼的習俗,其實赤小豆的確有藥用價值,《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它可以利尿消腫。

 

除此之外,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傳統,也是為了避開瘟魔。相傳費長房的弟子桓景,得知重陽節時將有瘟魔來作亂,於是率家人登高避禍,並以菊花酒和茱萸的氣味等瘟魔害怕的東西來抵抗它。從此形成了重陽節登高飲酒賞菊插茱萸的習俗。

 

而另有一些妖怪,它們的誕生和人類自身的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這些妖怪的剋星,就與人類自身有關。

 

魯迅曾向他的老師詢問過漢武帝遇到「怪哉」的事情。在其他版本的傳說中,漢武帝遇到的妖怪名叫「患」。無論是「患」還是「怪哉」,它們的剋星都是酒。東方朔對此的解釋是:這妖怪是由囚犯的怨氣凝聚而成。因酒能解憂,所以一壺酒灌下去,妖怪就消失了。這正是人類自身「借酒澆愁」的一種具象化。

 

也有些妖怪本身就由人類所化,清人楊廷烈著《房縣誌》記載:相傳秦朝時,為了逃避修長城的苦役,有一些人躲進了深山老林,久而久之,遍體生毛,成了「毛人」一類的怪物。這些怪物力大無比,刀槍不入,唯一的弱點就是刻入了骨髓的對於修長城的恐懼。因此要對付它們,只需高喊「築長城!築長城!」,它們就會倉皇逃去。以此來看,借這秦毛人十個膽,它也不敢靠近麻將館。

 

對於妖怪害怕的東西,有時候人類也會想當然。

 

古人認為雄黃的解毒功效極好,尤其能解蛇毒。葛洪在《抱樸子》中寫道「今帶武都雄黃,色如雞冠者五兩以上,以入山林草木,則不畏蛇。蛇若中人,以少許雄黃末內瘡中,亦登時愈也。」也就是說雄黃不但能解蛇毒,還能讓蛇聞味而逃。出於雄黃對蛇的壓製作用,人們認為蛇即使成精也應該對雄黃畏懼三分。中國最有名的蛇妖之一「白娘子」,就因為在端午節喝了雄黃酒而現了本相,可見只要是身為蛇妖,法力再大也抵不過雄黃這味克蛇神藥。然而諷刺的是,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各類藥物的秘密也在不斷被揭開。已經有實驗證明,雄黃的驅蛇作用其實並不大,蛇類頂多是不喜歡雄黃的氣味,遠遠談不上見到雄黃掉頭就跑。雄黃酒已經無法讓白娘子現出原形了,這段出了紕漏的愛情故事,還需要在未來繼續完善。

 

 

降妖界法律漏洞:妖怪一定要除掉嗎?

 

雖然日本號稱「妖怪列島」,日本人也曾對各類妖怪沒什麼好感,直到水木茂推出《鬼太郎》系列,才掀起了妖怪熱潮。現今的曰本,經過多年妖怪文化的浸淫,與妖怪相關的文化產品多如牛毛。那些恐怖的妖怪現在更多以可愛有趣的形象出現,本應與人類對立的妖怪們,早已融入了日本的日常生活中。而反觀曾對日本進行了大量妖怪文化輸出的中國(日本的百鬼夜行中其實包含了相當多數量的中國妖怪),妖怪仍作為想要害人的邪物出現。偶爾幾出妖怪與人類相戀的故事被搬上銀幕,也很少能收穫大團圓結局。似乎妖怪傷人就罪不容誅,而人們除妖卻可以毫無顧忌。

 

真的應該這樣嗎?

 

上百年前,這種「逢妖必誅」的行為就被質疑過。《子不語》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家人的女兒被狐妖所魘,一位鄒姓神將斬了狐妖。狐狸們聚眾報仇,這位神將讓百姓為自己助威,一口氣殺掉了數十隻狐妖。結果狐妖們的頭頭狐袓師不幹了,去向聖帝申訴。有位秀才責駡狐祖師,說它縱容狐妖淫人婦女還敢來說情,罪該萬斬。狐祖師反詰道,人類犯下通姦罪也就是杖刑,就算妖怪要罪加一等,也不過是充軍發配,憑什麼殺了這麼多狐妖。結局是這位鄒姓神將被調職罰俸,算是給了狐妖們一個交代。

 

那麼,降妖者們捉了妖怪,到底當如何處置?就如狐袓師所說,人間有人間的律法,降妖界也總該有個章程吧?如果想去尋找降妖界對妖怪處置的規律,就會發現,實在是白費力氣了。降妖者或許會沉吟片刻,諱莫如深的告訴你:「只在一念間。」翻譯一下,其實就是:不好意思,我們都是看心情的啦。

 

《警世通言》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相傳晉時有名為「孽龍」的妖怪在江西作祟。許天師仗劍而起,把孽龍的六個兒子斬了四個,封印住一個,還有一個被逼得沒辦法,出家當了和尚才逃過一劫。上千蛟龍被許遜和他的弟子斬殺,江水都成紅色了。南海龍王三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白龍馬,偷了與「如意棒」齊名的「如意杵」,想去替同族爭口氣--結果差點被逼死。

 

三太子都解決不了,孽龍沒辦法,便跑去找觀音菩薩,保證自己以後再也不為害百姓,求放自己一命。觀音果然大慈大悲,就去許遜那裡說和了。許遜說饒他可以,讓他一夜之間鑿開一百條河道來疏通春洪,就饒他一命。這孽龍也是實誠,用盡神通來挖河道。誰知許遜根本沒打算饒過他。當他挖了九十九條河道時,早已被許遜買通的城隍神開始學雞叫,引起群雞共鳴,孽龍一聽雞叫以為天亮了,嚇得轉身就跑,化作人形,找了個人家教書去了。

 

孽龍的學問還不錯:「孽龍教授那些生徒,辨疑解惑,讀史說經,明明白白,諸生大有進益,不在話下。」可是許遜偏偏發現孽龍寫的一幅對聯:「趙氏孤兒,切齒不忘屠岸賈;伍員烈士,鞭屍猶恨楚平王。」

 

要說也不奇怪,殺了人家全家又把人從水族統領逼成教書先生,總得讓人發兩句牢騷吧。可許遜就是不依不饒,連追帶打。搞得孽龍也惱火起來,尋思報仇,這下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最後許遜好不容易抓住了孽龍,舉起劍來……

 

又放下了。

 

一旁的弟子不解,這幾年來都在抓這妖怪,好不容易逮住了又不殺了?許遜說,留它一條命,為後世蛟精做個警告。就這樣,孽龍被封印在豫章(今南昌)的一棵鐵樹下面。直至今日,南昌新建縣仍保留有鎮壓著孽龍的鎖龍八角井,傳說井旁鐵樹開花之時,孽龍就會衝破束縛,再次為禍世間。

 

你看,那些除妖的傢夥是不是很任性?想殺就殺,想封印就封印,想放就放。

 

不過一般來說,除魔大師是不會輕易把妖怪放走的。就像許遜,雖然答應了觀音菩薩,背地裡還會搞些小手段讓孽龍達不成條件,從而自己就能名正言順去誅殺他。搞這套的不止他一個,相比給孽龍多少留了一點後路的許天師來說,降服「好奇寶寶」小狐狸精的張天師,他的繼任者們對付妖怪時更是不留情面,狡猾程度比起自己的袓先來毫不遜色。

 

相傳明朝時,歸安縣有一條黑魚吞吃了知縣,自己假扮成知縣的樣子,好幾年都沒被拆穿,直到張天師路過,才看破它的真身,並把黑魚精降伏。

 

可是,黑魚精雖殺了知縣,但是治理縣務卻井井有條,甚至比原來的知縣還好,冤假錯案統統絕跡。估計還有百姓求情來著,搞得張天師不太好意思下手殺它。就把它封印起來,並大發慈悲的告訴它,下次我再來歸安縣的時候就把你放出來。你應該已經猜到了。沒錯,可憐的黑魚精被封在甕裡面望穿秋水等張天師回來,但張天師從此一步也沒再踏上過歸安縣的土地。

 

事實上,自明以後,妖怪的形象就已經與從前大不相同了。唐之前,妖怪雖然也會變化害人,但主要還是作為災禍的徵兆出現。宋元時期妖怪的「徵兆」功能已經淡化,而本身的危害性卻在增大。尤其是元代《西遊記平話》中,各式各樣的妖怪,在三藏法師的取經路上進行阻礙,搞得三藏法師「幾死僅免」。而到了明清時期,神魔小說興盛一時,無數妖怪也在書中登場,雖然大多數妖怪仍然以害人為己任,但是已不再陰森可怖。更多的,是比較新奇有趣,行為舉止也和人類更像,其中與人類相愛的故事也不在少數。甚至出現了不少成為正面角色的妖怪。我們所熟悉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就是一例。它由一隻妖怪而成佛,折射出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妖怪已經不再恒定地作為「惡」的代表,也不會永遠站在人類的對立面了。

 

以孫悟空為代表的一批正面妖怪的出現,意味著文學作品中,妖怪的形象更加豐富多元。

 

從明清開始,「妖怪」所包含的意蘊就不是僅僅的怪獸或者災難了,更多的是挑戰社會規範的叛逆感,或者乾脆代表社會裡的種種惡行或人們惡念私欲。「捉妖」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消滅這些惡象,讓社會回歸正軌,讓人們內心清明可見,怎麼捉妖,取決於人是如何認識妖。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