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22.15 有人認為所有妖怪都是壞種,就有人會為妖怪打抱不平|妖妖妖妖

22.15 有人認為所有妖怪都是壞種,就有人會為妖怪打抱不平|妖妖妖妖

 

《警世通言》完成於明天啟四年(1624年),馮夢龍死時,已是清順治三年(1646年),而大明的覆滅、他本人的離世,卻並不意味著《白蛇傳》的故事就此結束。八旗入關、大清鼎興之後,《白蛇傳》卻悄然開始發生著改變。後來,白蛇的形象變得十分高大,真是為蛇妖掙足了面子。

 

 

「蛇」中異數

 

清朝最著名的是什麼?對文人來講是「文字獄」吧。搞文字工作,危險極大。

 

清初,黃圖祕作戲本《雷峰塔》,《白蛇傳》也終於登上了舞臺。內容情節基本是以馮夢龍本為藍本,因為是民間的玩意,從沒有受到什麼衝擊。幾經傳唱,本子也幾經修改,白娘子不但產了子,還是個有出息的孩子,後來又有了拜母祭塔的情節。

 

每個環節都不是一次加上去的,一點點變化。到乾隆年間,《雷峰塔傳奇》只方成培一人改編的,就有三十四出之多。這齣戲的本子,在乾隆帝南巡時被獻上。乾隆一朝,可謂「密佈文網、屢興大獄」,乾隆本人也無比挑剔,但他就是對《雷峰塔傳奇》印象好,這種有悖儒家觀念的戲很吸引它,蛇妖白娘子的故事居然掛上被「乾隆帝禦覽」的招牌,從而大紅大紫。

 

由單純迷惑人的蛇妖,搖身變成有情有義的女性,真是一次華麗的蛻變。嘉慶十一年(1806年)時,有玉山主人出版了中篇小說《雷峰塔傳奇》,三年之後,又出現了彈詞《義妖傳》。此時離《西湖三塔記》的誕生已經過去了數百年。

 

白娘子的變身,蛻掉的其實是程朱理學的禁錮。清朝人不講「理」,而講「樸」,樸學,也就是講證據。有清一朝,蛇妖不再是妖孽的化身、邪惡的代表,但它並沒有消失,而是有了另外一個名字--「小龍」。一時間,在戲曲、評書中,各路英雄好漢都被描繪成了「小龍」轉世而成:篡漢建新的王莽是蟒蛇精托生而成的;晉代大將軍杜預曾在居所內大醉獨嘔,被一小吏看到其化身乃是一條大蛇;紀曉嵐的門人梁章钜在《歸田瑣記》裡,也把自己的恩師說成是蟒精,因為紀宅附近地裡本有大蟒,自從紀曉嵐出生後,那蟒就不見了。

 

到了後來,就連清末中興名臣曾國藩,也被傳說成黑蟒精轉世。據《中興將帥別傳》一書中記載:曾國藩出生之前,其太公夢見一條黑色巨蟒,爬進曾家。不久,曾國藩出世。曾太公甚為不悅,對人言曰:此子乃黑蟒轉世也。眾人皆不信,以為其虛妄。一日,有術數大師拜訪曾府,對曾國藩大加讚歎,稱其為不世出之英傑,治世之能臣。又稱此子比真龍天子之命,只降了一級而已,乃是「蟒袍玉帶」附體,美中不足,會終身有奇病纏身,乃是蛇鱗怪病,無藥可醫也!

 

後來,曾太公深悟奧妙,將此奇談錄入筆記中。而湊巧的是曾國藩一生患有蛇鱗病(銀屑病),渾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鱗片一樣的癬,直到臨終亦未治好。加之其雖然平生愛吃雞,但卻又最怕雞毛,以至於就連拆看封口處粘有雞毛的緊急公文時,也需在別人取掉雞毛後,方才敢拆讀。因古時,「焚燒雞毛,毒蛇聞氣就死了,龍蛇之類,也畏懼這種氣味」。而曾國藩對雞毛之畏,也難免被人理解為蟒精轉世了。

 

堂堂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封一等毅勇侯,死後諡曰「文正」的曾國藩曾文正都是蟒蛇精轉世,那麼存在於故事中的如白娘子這樣的蛇妖,其命運也就自然會發生改變了。

 

康熙年間發生在青城山的一件奇案,可見這種改變從清朝初年已經開始,這件事被收錄在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卷十二》中:某商人客居成都,娶了青城山一位寡婦,後商人暴死。同商們覺得蹊蹺,告到官府,面對一紙告狀,父母官高夢說也懷疑這寡婦與人私通,謀害親夫,但嚴刑逼供,寡婦也不承認自己有罪。只能將寡婦下在獄中,案子拖了很久也沒有解決。後因成都府官衙請老郎中診病,高夢說與之閒聊時提及此案,郎中沉吟片刻後忽然問道:「那寡婦是尖嘴嗎?」

 

高夢說請郎中道出實情,原來此處繞青城山有數村落,其中婦女多為蛇交,則生女尖喙,陰中有物類蛇舌。至淫縱時,則舌發出,一入陰管,男子便會陽脫立死。高夢說聽後大感驚駭,但尚未深信。這郎中祭出驗證之法,果如其言。但呈告上司後,經重新檢驗竟釋婦罪,將之釋放回家。

 

故事講得很清楚,這青城婦乃是蛇與婦人交配生下的女子,可在真相大白之後,本是「妖物」的青城婦卻並沒有被處死,而是被釋放回家,這多少讓人有所詫異。

 

因為若是在理學昌盛時,讓擅於「以理殺人」的道德大家們來審理此案,且不說這青城婦的下場會是怎樣,恐怕就連青城山周邊那些與蛇交配過的婦人,都要一一捉拿歸案,個個難逃一死。當年《西湖三塔記》中烏雞妖卯奴,兩次救得奚宣贊的性命,可結果還不是和白蛇一起被鎮壓於石塔之下,又如《夷堅誌》中記錄的四個蛇妖,雖從沒有害人之心,可就只因為是妖,故而都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

 

文章寫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感歎,從唐宋時,罪人化蛇,到清代,蛇妖新生,1000多年的道路,蛇妖們的確走得很不容易,它們從被排斥,到被人接受,其實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遷。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