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22.04 未知世界的嬌子|妖妖妖妖

22.04 未知世界的嬌子|妖妖妖妖

 

織水為綃,泣淚成珠的「美人魚」,在中國,叫做鮫人。在多如牛毛的中國妖怪裡最特殊,它是一根曲折的線索,牽起人類與神秘的海洋世界。

 

 

水中「奇」

 

如果說人魚不美,怕是很多人都難以接受。琉璃一樣的海水裡,窈窕女子長髮如瀑,身上的錦鱗泛著銀光……這是多少人的兒時夢。

 

中國古代也有人魚,不同於來自西方的精靈,也無法用美來形容它,只能用奇,用幻。

 

翻開妖怪大全《山海經》,到處可見「人面魚身」、「魚身鳥面」的魚怪形象,它們或潛遊,或匍匍,或翱翔,像是佔了半邊天。有山就有水,有陸就有海,那時的人對水中生物的認知很有限,主要就是魚,所以在全書400多種怪裡,和魚沾邊的就有50多種。

 

有些魚怪雖然長得怪,但從所配的文字看來,並不完全脫離現實。有一種滑魚,其狀如鱔,背部紅色,聲音如琴瑟,食之無疣(瘊子)。可能是一種特殊的鱔魚,並且有醫療價值。䱻魚,長著鳥翼,聲音像鴛鴦,「見則天下旱」。這個描述很奇特,但仔細一想,「大旱」、「大水」、「風浪起」後才能見到某種魚,現實中也非常可能。

 

真正的怪魚是那些「人面魚身」者,如赤鱬、氐人、互人等。《山海經•北山經》將一種魚直呼為「人魚」:「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決決之水,意為衝破堤壩的水,這裡可以理解為湧泉之水,或者說溪水。什麼魚生活在溪水中呢?根據其音如嬰兒的特徵,似乎文中的「人魚」就是今人熟知的大鯢,如今我們也把大鯢稱作為「娃娃魚」呢。

 

更奇怪一些的,是《山海經•大荒西經》中提到的「魚婦」,據說由顓頊帝死後復生所變,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力。這種「復蘇」的魚怪,恐怕反映的是會冬眠的兩棲動物。

 

人魚大量出沒的地方,除了古書以外,還有古代的墓室。人首魚身形象做成俑,被稱為「儀魚俑」,南京博物院和福建省博物館都收藏有多件。俯臥姿態的儀魚俑,它的人首部分被著重刻畫,五官清晰端莊,有些還戴著冠冕,一副鄭重其事的樣子。魚身的腹部多數都非常飽滿,也許這是為了象徵多子。

 

人魚在墓室中要擔當什麼責任?應該是跳脫生死的界限,遊弋於陰陽之間,甚至上下於天地九泉。在一座南唐墓葬中出土的一尊儀魚俑,甚至被刻意地多塑上了一對翅膀,以強化人魚上天的能力,看起來頗具喜感。

 

許多人糾結於人魚的樣貌是美是醜,忽略了另外一些可能性。其實作為妖怪,人魚是可以升級的,登仙或者成神。按照許多古代神話的說法,司水之神--河伯,其實也是人魚的形象。先秦雜書《屍子》裡記載:「禹理水,觀於河,見白面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也。」所謂的河精,也就是河伯,他曾幫助大禹治水,並向大禹獻上了河圖。

 

人們想像出如此眾多而又有神力的人魚,哪一種更接近美人魚呢?關鍵是兩點,一是美人魚半人半魚,而不是人首魚身;二是美人魚生活在海中。

 

 

鮫人的寶物

 

鼻袓級的妖怪書裡,擅遐想的是《山海經》,會講故事的是《搜神記》。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記載:「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繢,其眼泣,則能出珠」。這仿佛描寫了一位在靜靜的深海裡,邊織紗,邊憂鬱落淚的小女子,也許是因為她太美好了,落下的眼淚都成了珍珠。

 

所謂懷璧其罪。後來有人覬覦鮫人的珠淚,駕著犀象拉的車,乘著象入海底取寶,住在鮫人的家裡,得到了這些珍珠。這件事被記載在東漢時郭憲所著的《漢武洞冥記》一篇中,由鮫人的眼淚化成的珍珠,在文中成了最寶貴的異域貢物。

 

晉人張華編撰《博物誌》,鮫人與鮫淚再次被提及,這一次,海裡的鮫人居然上岸做起了兜賣鮫綃的生意,並且為了感謝房主留住之情,臨別時,將自己的淚水化為滿盤珍珠,送給房主,以作酬謝。鮫人一下子就送了一盤珍珠,實在很大手筆、很土豪。

 

杜甫的《客從》詩中提到了鮫淚的價值:有朋友帶給杜南一顆鮫人眼淚所化作的泉客珠,因為異常珍貴,所以將之封藏在竹箱之中,然而日後打開箱子時,才發現,這珍珠竟化成了血水。

 

遍翻古籍就會發現,無論是誌怪小說的作者,還是唐宋著名的詩人,描述鮫人、歌詠鮫人的重點都是鮫人之淚。再看「鮫」這個字,《說文解字》解釋為可以裝飾刀鞘的海魚。也有說是海中動物比武的優勝者,特指鯊魚,鯊魚的皮做裝飾的確不錯。可以說,人們最早認知鮫人,都是從價值的角度出發的。

 

《漢武洞冥記》講到鮫人故事的發生地點--「去長安九千里,在日南」,也就是在離長安很遠的南方,干寶認為是在遙遠的「南海」。鮫淚,也即珍珠最初作為貢物出現,產珍珠的是什麼呢?大海裡的蚌殼動物,博物知識不怎麼豐富的中原人,把產珠的光榮轉移到海中強者--鮫的身上,也無可厚非。

 

鮫人可以給人帶來財富,這符合人們對神秘大海的想像與嚮往。但是,對於鮫人物產的另一個想像,就有些天馬行空了。另一樣價值不菲的寶物是鮫綃。按照南朝人任肪《述異誌》裡的記載,鮫人織成的「鮫綃」又名「龍紗」,價值百金,入水不濕,堪稱至寶。

 

在《紅樓夢》第九十二回中,馮紫英受朋友之托,帶了四件西洋貢品去見賈政,其中就有「鮫綃帳」,把這束疊著的藍紗從匣子裡拿出來時,長不滿五寸,厚不上半寸,但一層一層打開,打到十來層時,桌上都鋪不下了,裡頭卻還有兩折,可見鮫絲織物多麼輕盈。暑天掛做蚊帳,又輕又亮。當然,它的價格也很驚人,馮紫英的說法是「值銀五千兩」。

 

文人酷愛珍貴的「鮫綃」,陸遊的《釵頭鳳》詞中寫道:「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鮫綃代指絹帕,卻也讓人想到,「入水不濕」的鮫綃,都被相思淚浸透了,這是多麼淒苦的愛情啊。

 

既然鮫淚、鮫綃這麼名貴,那麼哪裡有售呢?蒲松齡的《聊齋誌異》中,有一處「海中市」,在那裡,那四海的鮫人帶著各自的珍寶,前來進行貿易,而價值連城的鮫綃和珍珠,僅僅只是眾多珍奇寶物中的一部分。聽起來足夠吸引人,讓人心馳神往。

 

鮫淚成珠,開海為市,時人已經意識到海洋所具有的財富價值,並且在幻想世界中表達了出來。不過,這些財富的持有者偏偏是神秘的鮫人。

 

明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中載有一種人魚,「大風雨時,有海怪披髮紅面,乘魚而往來。乘魚者亦魚也,謂之人魚。人魚雄者為海和尚,雌者為海女,能為舶祟。火長有祝云:「'毋逢海女,毋見人魚'。」這種乘著魚的海怪,能使船翻,誰都不希望在海面碰到它。鮫人雖然擁有無上的寶藏,它們卻十分危險。

 

 

不存在的人鮫之戀

 

人要和鮫人交往,最和諧的方式當然是相戀。美人魚的故事給人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鮫人是否也一樣多情?「人鮫之戀」是否順利?

 

三國時的曹植在《七啟》中寫道:「然後采菱華,擢水蘋,弄珠蚌,戲鮫人。」說自己在海中如何如何與鮫人嬉戲。曹植的行為當然與戀愛無關。

 

這裡要先討論一個問題,鮫人的外貌可以打幾分?

 

清代有個畫家叫聶璜,他在康熙年間將自己遊歷東南海濱所見魚、蝦、貝、蟹和傳說中的水族繪成圖,裝訂成冊,這便是著名的《海錯圖》。其中包括一條人魚,配圖曰人魚,其長如人,肉黑髮黃,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陰陽亦與男女同。惟背有翅,紅色,後有短尾及胼指,與人稍異耳。」應該說形象不算太美,但是「可以著衣飲食,但不能言,惟笑而已」。

 

另一種看法認為,鮫人長得還不錯。

 

唐人鄭常在《洽聞記》中洋洋灑灑寫了這樣一段:「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鄭氏筆下的海人魚,被單身漁民們捕獲豢養在池塘裡,為了增強鮫人的性誘惑力,寫它的外貌不但類人,還很美麗。重要的是,這些鮫人「與人交合」,可能是被強迫的,談不上戀。

 

宋代的鮫人故事,在美麗之上,又增加了風情和誘惑。可能因為宋代大興海外貿易,出現了許多水手、船工,他們往往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奇聞軼事,而這些海上見聞的注入,讓文人騷客興奮不已。

 

宋代聶田所著《徂異記》記載:宋太宗時,有個叫查道的官員奉詔出使高麗,夜晚泊舟時,望見一婦人困於沙中,她穿著紅裳,袒露兩臂,髻發紛亂,肘後微有紅饍,查道讓船工以篙扶她脫困,並嚴令不得加害。婦人脫困入水之後,「偃仰復身,望查拜手,感戀而沒」。事後,有船工好奇,說是自己在海上多年,都沒有見過,並問此乃何物,查道不愧是朝廷命官,博學多聞的他解釋「此人魚也,能與人奸處,水族人性也」。相較於之前,其形象多了幾分嫵媚。但還是沒有相戀的事情發生。

 

在清代王槭的《秋燈叢話》裡,又有不一樣的人魚現身了:福建廈門夫婦二人,操舟為業。有一次遇到一條丈許長的大魚,妻子用篙去打,大魚朝她的方向騰躍數次然後逃去了。後來妻子夢到了與其交合,竟然有孕產子,身體像魚皮,想要拋棄,被丈夫攔下。兒子長大,沐浴的時候,家人偷窺,宛然一條魚在澡盆中。

 

這一次是因夢而孕,並且涎下「魚子」,此子真正的父親,是條有傷人嫌疑的「大魚」。不但不存在「戀」的成分,且讓人覺得國人從未平等地將「鮫人」作為人來對待。

 

是不是人對於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都沒有好感?倒也未必。

 

蒲松齡在《聊齋誌異》中寫的那篇《白秋練》,即是一個魚化為人、與人相愛的故事:商人之子慕蟾宮,很有文才,某個夜晚,閑得無聊,在船頭吟詩,吟者無心聽者有意,船舷外的美人魚白秋練竟暗戀上慕公子,以致相思成疾。幾經波折,二人終成眷屬。白秋練還保留著魚的生活習性,隔三差五需要所出生之湖的湖水浸泡,才能保持生命活力,於是慕蟾宮舉家遷到了湖畔居住。最後,就像許多童話故事裡講的那樣,他們幸福而又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了。

 

幸福的慕蟾宮,幸運的白秋練,這一對很讓人感到欣慰。如果從「人魚戀」的角度來看,二人戀愛成功,修成正果的原因,大約只有一個--白秋練來自於湖,而非大海。

 

人可以掌控小湖,而海洋卻讓國人感到恐懼。所以鮫人終究只能是坐擁海洋財富的異類吧。

 

 

全世界的共識

 

要說中國古代「人魚」敘事中,情節最曲折、形象最豐滿的,當屬清代沈起鳳《諧鐸》中的《鮫奴》。

 

有叫景生的人,在航海途中見沙岸上有一人僵臥,而那人「碧眼蜷須,黑身似鬼」。景生好奇,便上前問之,那人稱自己是鮫人,為水晶宮瓊華三姑子織紫綃嫁衣,誤斷其九龍雙脊梭,因此被流放在這裡。景生聽罷,便將他帶回家中。這鮫人平日裡和人類並無區別,只不過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每次飯後一定要去池塘沐浴,浴後就蹲在黑暗的角落裡,不言不笑。後來,景生對一美女傾心不已,然而女方家中堅持要以珍珠萬顆為聘,景生家貧,因此絕望而病,漸漸伏床不起,眼看著就快要死了,那鮫人見到景生如此,便撫床大哭,滴滴淚珠盡皆化作了如意珠,於是景生大病痊癒,鮫人為景生湊滿珍珠後,「赴海而沒」,而景生則以鮫人的萬顆淚珠為聘禮,娶得美女而歸,婚後夫妻二人極為恩愛,並誕有一子,名為「夢鮫」。

 

從某種意義上講,《鮫奴》讓人看到丹麥版小美人魚的影子,雖然它「碧眼蜷須,黑身似鬼」,沒有小人魚的美貌,但人和鮫人之間出現了深厚的感情。王子被救換成了海灘救鮫,鮫人蹲伏在黑暗的角落裡時,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他(她)來到異世界時的那種憂鬱。鮫人「赴海而沒」,如果大海真的是他(她)好的歸宿,為什麼早不歸去?景生將死,鮫人泣淚,除了僅僅是為了報恩贈珠,為何早卻不哭?是否他(她)也深愛景生?景生娶得美婦歸,王子與公主永遠幸福,鮫人則從此消失無蹤。

 

丹麥美人魚的故事誕生於19世紀,而沈起鳳生活在18世紀。兩篇文章之間或許沒有什麼勾連,而從人魚文化的角度看,東西方卻未必是孤立的。

 

塑造鮫人一一海中人魚這一關於大海的奇幻想像,是全世界的共識。很難說哪一個最早,哪一個是源頭。對後世的人魚觀念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古希臘神話裡的海妖塞壬,這個人首魚身的妖怪,常以美麗的女人形象出現,用歌聲引誘、蠱惑並殺死路過的水手。由於是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它的形象可能發生過細節上的改變。

 

《廣東新語》中的人魚海怪有一種,「長六七尺,體髮牝牡亦人」,雖然長得很醜,說是「毛髮焦黃而短,眼睛亦貢,面黧黑,尾長寸許」,但這種醜貨卻和西方美人魚一樣,能魅惑漁民,於是漁民們出海遇到她們,「必作法禳厭」。好吧,長得這麼難看,還出來魅惑人,也難怪漁民們要做法事去除災禍了。

 

博物學家蒲林尼,據說是最早對美人魚作出詳細記錄的人,他在西元一世紀所著的不朽名著《自然史》中寫道:「人們稱作『海中仙女』的那種美人魚,決非寓言故事,她們同畫家筆下的美人魚完全相符,只是皮膚格外粗糙,全身上下長滿了鱗片,連那極像婦人的上半身也不例外。」蒲林尼生活的時代大約相當於東漢。他筆下的美人魚皮膚粗糙、有鱗,和東方鮫人形象更為相似。

 

在我們的東瀛鄰居眼裡,人魚什麼樣?在曰本存留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約於西元72〇年完成)中,關於人魚的記載仍是語焉不詳,只有「像人一樣的異形之物」,「既是人也是魚」,這樣的隻言片語。但人魚之說,肯定是存在的。到了後來,人魚的形象一步步被曰本人所醜化。譬如《古今著聞集》中就將人魚的形象描述成了:頭部像猿猴,有著像魚一樣細細的牙齒,其紅鰭之間有爪一樣的手,且指間有蹼,下半身則是標準的淺黑鯉魚形態,主要食物是魚,但有時也會主動攻擊人類。奇形怪狀,醜陋無比。這可能是全世界最極端,也最抹黑人魚的傳說了。

 

但有趣的一點是,日本人雖然覺得人魚醜,但也覺得它很有用一一吃了可以長生不老。和唐僧差不多?按照日本的傳說,人魚肉具有使人得到長生的功效。傳說,很久以前,在若狹地方名為小濱的村子裡,有一位叫高橋的漁夫捕到一條人魚,回家煮熟了請全村人吃,大家覺得噁心都不敢吃,只有他女兒因為好奇而吃了人魚肉。結果800年之後,食用了人魚肉的女孩依然青春永駐,最後,她因為看破紅塵而出家為尼,並在後瀨山的洞穴裡絕食而死。這就是在日本廣為流傳的「八百比丘尼」的故事。

 

《古今著聞集》又說,長生不老藥也有副作用,不是所有人食用後都能得到長生,有一定概率會發狂致死,還有的人會變成半人半魚的怪物,你覺得你是那個幸運兒嗎?直至今天,在小濱市青井的神社中,還供奉著自德川幕府時代一直留存下來的「八百比丘尼」神像。很顯然,日本人對長生不老,還是很嚮往的,遇到人魚肉,估計不少人會冒險一試。

 

這讓人想起《山海經》裡有醫療作用的魚,除了上文提到的滑魚,還有生活在山溪中的赤鱬等等,應該說中日人魚之間的關係很密切,比曰本與西方之間的關係要密切得多。

 

講了一圈下來,中國的鮫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它不是搖身善變的妖精,沒有多少魅惑人的手段,編織它們的故事,可能只為表達對大海的渴望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