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人說話時有聲調的區別嗎?

古人說話時有聲調的區別嗎?

漢語中有四種基本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類,另外還有輕聲。音調不同,不僅代表的文字不同,還會導致語音的升降變化。在漢語裡,巧妙運用聲調,可以達到抑揚頓挫的聲效作用,獲得一種美感。  

現在普通話的聲調,就是從古代的「四聲」演變而來的。古人已經掌握了漢語字音的聲調,他們把古漢語字音的聲調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種,總稱「四聲」。除了入聲外,其他幾種聲調都被普通話接受。四聲中的入聲,發音短促,一發即收,它被歸入到其他三個調類中了。而在一些地方方言中,還保留著入聲的讀音。巧妙掌握聲調,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語音效應。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們把聲調引入到律詩的創作中。南北朝的詩人已經利用聲調,總結出四聲八病,來進行律詩創作。在律詩裡,上下句之間有著嚴格的聲調要求。這樣處理後,使得詩歌聽起來聲音悅耳、鏗鏘成韻、圓轉諧和,悠揚而富有韻味。  

因為漢語的特殊性,一種讀音往往代表多種漢字,一種漢字又有多種讀音,聲調不同其所代表的漢字也不同,使得漢語成為了一個語言的萬花筒,具有斑駁富麗的色彩。近代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一文巧妙利用一個同音字,活靈活現地描繪了一個姓施的書呆子吃獅子的故事。這篇短文充分體現了單音節漢字視聽分離的特色,幽默詼諧,令人捧腹大笑。  

「四聲」的發明,還得提及異域文化的影響。不少學者認為,漢語的四聲其實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響,是古人從佛經轉唱過程中受到啟發才發明的,它還具有「洋色彩」,可以說是中外人民共同的智慧結晶。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