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科舉產生之後,便對古代士人生活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無數舉子遠離家鄉,進京趕考。赴京考試不僅成為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還由此演繹出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少風流韻事也發生在趕考的途中。
古代的科舉考試因級別不同,考場所在亦有差異。科考級別最髙的殿試,考場就設在皇宮之中,由皇帝本人親自監考。宋太祖創立殿試製度,即以講武殿為考場,宋神宗改為集英殿。而明代殿試考場則選在奉天殿或文華殿。到了清初,殿試場所設在天安門外。因為考試有時會遇到風雨,乾隆皇帝體恤考生辛苦,便把考場挪移到了保和殿內,遂為定制。科舉考試中的會試場所也設在都城,如明清會試都在京城禮部貢院。
相對於設置於京城的考場,在地方上也有供考生們考試用的考場。早期的地方考試,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考試場所。北宋前期,諸州府科考大多臨時設考場於佛寺、學宮及官舍。到了北宋中期之後,諸州才開始陸續創建貢院,並為後代所延承,明清各地方的鄉試,都在省城的貢院舉行。各省城的貢院頗具規模,少則數十間,多則三五百間,甚至還有上千間的。貢院一般在城內東南方修建,大門正中懸掛著「貢院」牌匾,東西兩邊還建有「明經取士」、「為國求賢」兩個牌坊,貢院內的主要建築有明遠樓、號舍等,號舍是應試人答卷及住宿之所,明遠樓則居髙臨下可以稽査舉子及役人的行動。貢院內還設有監試、考試、封彌、謄錄、巡鋪、監門等處所,頗為完備。
地方考試是科舉考試中的基本形式,考生們最渴望的是赴京趕考,而皇宮裡的殿試更是無數舉子夢寐以求的事情,一旦參加殿試,便能魚躍龍門,從此後飛黃騰達、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