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藏住心裡不說出的話,為什麼說是「皮裡春秋」呢?

藏住心裡不說出的話,為什麼說是「皮裡春秋」呢?

人們常用「皮裡春秋」形容表面不批評別人而心裡卻有自己的看法。這句成語最早出於《晉書》,晉代的褚裒不喜歡隨意評價他人,可對事情卻有自己的看法,於是便被人們稱為「皮裡春秋」。  

這種類型的人物還真不少,東漢的司馬徽就是一個典型。他可是出名的好好先生,別人問事總是以「好」作答。即使別人和他談論到某人逝世,他也會連聲稱好。他的妻子看不過去,就責備他「人死了,怎麼能說好呢?」可他卻回答妻子說:你說的挺好的。司馬徽的處世態度,並非是一種單純的迂腐,而是用這種方式讓人捉摸不透。《紅樓夢》中的薛寶釵也是一個玩弄「皮裡春秋」的髙手。有一次,元妃從皇宮裡送來燈謎,讓賈府上下競答。薛寶釵明明立刻想到答案,可就是故意裝著不知道,假意使勁亂猜。  

為什麼「皮裡春秋」會有這種意思呢?這可和史書《春秋》有關。《春秋》是一部魯國的史書,相傳它為孔子所修。古代的經學家認為《春秋》在記述歷史時常常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委婉表達出作者主觀看法。所以人們還把它概括為「春秋筆法」,意指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比如《春秋》對下級殘忍殺害長輩或君主,稱為弑;而對出於正義殺死昏君,則稱為「誅」。在簡單的字句中,蘊含著修史者的觀點。所謂的皮裡春秋,就是指在人的肚裡也有「春秋筆法」的韻味,即口頭上不作任何評論,可心裡卻有所褒貶。聽起來,還真是很形象啊。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