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僧人靜修的處所叫「蘭若」、「蘭室」,這和蘭花有關係嗎?

僧人靜修的處所叫「蘭若」、「蘭室」,這和蘭花有關係嗎?

古人非常喜歡蘭花,常以蘭比擬君子德性。人們用蘭房比喻髙雅的居室,如魏晉時的詩人阮籍《詠懷》就曾寫道:「仙者四五人,逍遙晏蘭房。」還用「蘭房」借指香閨,即婦女所居之室,如清代洪昇的《長生殿•定情》說:「月影過宮牆,褰羅幌,好扶殘醉入蘭房。」  

僧人居住的地方常被稱為「蘭若」、「蘭室」,這可和蘭花沒有必然的聯繫。「蘭若」是「阿蘭若」的簡稱,在佛教裡指僧人靜修的地方、比丘的住處。「阿蘭若」又作「阿練若」、「阿蘭那」等,略稱蘭若、練若。它是由梵語翻譯而來的,意譯為空寂或最閑處,是距離村落或城市不遠並適宜修行的地方。「蘭室」也是佛寺的異名。「蘭」是梵語。「蘭若」省略,不過也有人說它含有蘭草芬芳之義,但這和種植蘭草仍沒有必然的聯繫。  

至於僧人居住地方,一般稱為「寺」。雖說寺院模式、規格、性質與印度文化息息相關,可「寺」名稱的得來卻來源於中國文化。我們知道在佛寺沒有興起之前,「寺」具有衙署之意。漢明帝時興建的白馬寺,就與鴻臚寺有關。據說當時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載佛經到了洛陽,被迎接於鴻臚寺中。鴻臚寺是當時負責賓客朝會禮儀的機構,其後政府為攝摩騰創立了館舍,於是叫做白馬寺。從此之後,「寺」開始成為佛家專用,具有了佛教建築的含義,並一直沿用至今。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