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為什麼古代太后級的人物自稱「哀家」?

為什麼古代太后級的人物自稱「哀家」?

在古代白話小說或戲文曲辭裡常有「哀家」的稱呼,這個稱呼可不能隨便使用,它可關涉到皇家稱謂以及古代婦女身份,它是古代太后級別的人才能使用的自稱,黎民百姓可不敢僭越濫用。如《七俠五義》中流落民間的李娘娘對包拯說:「包卿,苦煞哀家了!」包拯聽後大惑不解,登時對李娘娘的身份產生疑問。  


    所謂的「哀家」是太后在自己的丈夫,即上任皇帝去世後的稱謂。至尊無上的皇帝不僅在舉國臣民中佔據主導地位,在夫妻關係間也處於首位。身為女子的太后在丈夫辭世後,要保持對「先帝」的哀悼之情,用「哀家」之稱時刻提醒對先帝的懷念。這種稱呼與民間孀婦自稱「未亡人」的道理頗為相似。   早在先秦時期,已經有了「未亡人」的稱謂,《左傳•成公九年》記載:「穆姜出於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猶有望也!」」句中的「未亡人」即為寡婦自稱,其意指丈夫去世,而自己還沒有辭世,故暫稱「未亡人」。這一稱呼幾乎成了寡婦的代稱,屢現於古代典籍中。  


    「哀家」、「未亡人」,以及父母死後其子自稱「哀子」等稱呼,還反映出古代對死者居喪守孝的禮儀。這些詞語帶有一定的語言色彩,體現了人們尊重死者之意。   「哀家」一詞在書面語言中較為少見,多出現於口語或戲文中,如評劇《秦香蓮》就唱道:「忽聽皇兒稟一聲,不由哀家怒滿胸。」一個看似簡單的詞語卻隱藏著豐富的文化資訊。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