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死者家屬贈送慰問金的習俗,早在古代便已流行。 慰問金並非只是簡單贈予錢財,既體現著古人對死者的懷念和哀悼,也反映了人們對遺屬的尊重與體恤,在這些行為中滲透著古人的禮儀規範。
古人贈送的喪葬財物並非只是錢財,還可能是絲帛綢緞,或者錦幛。這些慰問品有著特定的稱呼,叫賻贈或贈賻,或者賻金等,賻贈除了有哀悼死者功能外,還有助於幫助家屬治喪,斂葬死者。圍繞賻贈形成了一套規則。 贈送賻金遍及各個階層,古代王公貴族去世,天子都得贈送賻金,慰問亡者家屬,歷代朝廷都有撫恤制度,皇帝會根據官員身份地位給予不同等級的賻贈,有助於官員免除後顧之憂,更好地為皇家服務。地方官吏去世,同僚百姓都有贈送賻金的。《喻世明言•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講述忠臣沈青霞去世後,官員們「無不追念沈青霞忠義,憐小霞母子扶柩遠歸,也有送勘合的,也有贈賻金的」。
普通百姓去世,親友也要送慰問金。平民百姓若是因為家境貧寒,無力營葬,則可以公開索要賻金。為了幫助友人入殮下葬,親朋好友紛紛解旗相助。賻金贈送並非局限於親朋好友間,有時出於對別人的敬重,即使互不相識者也可以贈送賻贈。 歷史上也有贈錯賻金的例子,還有人因此交上好運。慈禧太后早年就遇到一段錯贈賻儀的軼事。據說慈禧幼年家貧,父親去世後,她扶柩行經清河縣。當時清河知縣吳棠恰好差人給自己友人贈送三百兩賻金,差人誤將賻金贈送給了慈禧。吳棠只好順水推舟,認可了這件事情。也正是因為他送錯銀子的巧事,等到慈禧掌權後才有機會靑雲直上,官至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