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李商隱、段成式、溫庭筠合稱為三十六,如《舊唐書•文苑下•李商隱傳》中記錄「(李商隱)與太原溫庭筠、南郡段成式齊名,時號「三十六」」。這個名稱聽起來,還真有些怪異。其實這和唐代的排行有關,隱含著當時的宗族門第觀念。「三十六」源於當時的排行,因為三人皆排行十六,因此才有這種稱呼。
後人以他們詩歌風格相近,故稱為三十六體。記錄「三十六體」這一說法的源頭是《舊唐書》,但卻未作具體說明。 而《新唐書•文藝下•李商隱傳》則記載:「商隱儷偶長短,繁縟過之。時溫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誇,號「三十六體」。」意思是說,他們三個人作詩好用駢儷,文采繁縟,所以並稱「三十六體」。 有學者認為這是《新唐書》作者的誤解,如岑仲勉(《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認為「三十六體」的說法,產生於《新唐書》傳記作者宋祁的誤會。
不管是出於誤會還是事實,「三十六體」代表了這三位詩人的風格。古代創作詩歌、散文的作家無數,雖然寫作的內容複雜多變,可風格卻有不少相似之處。還有一些作家刻意學習前人風格,如宋代詩人專心學習白居易,詩云「本與樂天為後進」,而宋代江西詩派則一心學習杜甫詩風,明代的前後七子卻癡迷於唐代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