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為什麼說一個人做事沒有原則,反覆無常用「朝三暮四」,而不是「朝七暮八」呢?

為什麼說一個人做事沒有原則,反覆無常用「朝三暮四」,而不是「朝七暮八」呢?

我們常用朝三暮四來形容做事情反覆無常,不能持久,這種說法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為什麼早上是三、晚上是四,這些數字代表著什麼呢?為什麼不說得更誇張一些就像「亂七八糟」一樣,說成是「朝七暮八」呢?  


  「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莊子‧齊物論》。宋國有一個人非常喜歡猴子,養了一大群猴子。在和猴子的長期相處中,漸漸有了感情,他能猜出猴子的各種要求,猴子似乎也很能懂得他的心思。   養猴人的日子並不寬裕,他寧可減少家人的食物,也儘量去滿足猴子的要求,給它們充足的食物。可是養猴人漸漸入不敷出,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就決定減少猴子的食物供應。這些猴子非常喜歡吃橡實,養猴人打算減少橡實供給。   他能猜透猴子的「心思」,生怕猴子們不同意,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對猴子們說:「從今以後,就要減少橡實的供給了,你們不得不少吃橡實了。早上可以吃三個橡實,晚上吃四個,這樣可以嗎?」猴子一聽不髙興了,怎麼才這麼點,它們紛紛跳起來表示反對。這在養猴人的預料之中,於是他又說:「那麼這樣吧,給你們的橡實改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可以了吧?」猴子一聽,都樂呵呵地趴在地上,同意了養猴人的安排。  


  橡實的總數還是一樣,可是猴子卻有不同的態度,看來再聰明的猴子也不能和人相比啊。後來人們就以此來形容善變了。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