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是反覆斟酌思考的意思,這個詞的來歷和唐朝詩人賈島的一次作詩活動有關。 賈島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詩人。賈島作詩很投入,不論吃飯睡覺,尋親訪友,他都不忘記斟酌字句,因此還留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根據宋代阮閱編寫的《詩話總龜》記載,賈島在京參加科舉考試期間,曾經去訪問李凝的幽居。賈島一邊騎驢趕路,一邊思考著《題李凝幽居》中的詩句。其中「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一聯中的「推」字讓他犯難了,是「僧推月下門」好呢,還是「僧敲月下門」好?賈島一時拿不定主意,於是一邊騎驢前行,一-邊反覆琢磨這兩個字。 這時候,對面來了韓愈的車隊,由於過於專注,賈島騎著毛驢徑直撞上了韓愈的車駕。賈島連忙向韓愈道歉,並把自己琢磨詩句的事情告訴了韓愈。韓愈聽完,思考片刻後說:「我看還是用「敲」字好,晚上去別人家,還是敲門顯得有禮貌些,而且夜深人靜的時候,發出幾聲敲門的聲音,也有一些意境,再說「敲」字讀起來也響亮一些。」賈島不但沒有因為冒失受到韓愈的責怪,還因此和韓愈交上了朋友,受到提拔和任用。
關於是用「推」還是用「敲」字恰當,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持有不同意見,他認為用「推」字更能表現詩篇中靜謐的意境和氣氛。用什麼字合適,不同的人或許有不同的看法,但這個故事卻告訴我們作詩中有煉字的講究。所謂煉字,就是為了表達的需要,在用字遣句時進行精細的錘煉和創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句獲得簡潔、形象、生動、蘊含豐富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