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胡同」這個詞怎麼成了街巷的名字?

「胡同」這個詞怎麼成了街巷的名字?

「胡同」一般是指比較狹小的巷子、街道。   說起它的來歷,要追溯到中國的元代。  


  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兵佔領了金的都城中都,焚毀了中都城內的宮殿樓宇,然後重新興建元朝的都城,稱作大都(就是現在的北京城)。大都城內分五十個居民區,稱作坊,坊與坊之間為連接的就是平直而寬度不等的街道胡同,以當時的標準劃分,二十四步寬的路是大街,十二步寬的路是小街,只有六步寬的路就是胡同了。到了明清時期,道路寬度的規定已經不再那麼嚴格了,但多數胡同都比較狹窄。   據考證,「胡同」一詞是蒙古人的方言。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曾說過:「胡同本元人語。」而且,在元雜劇作品中,「胡同」一詞也時有出現。如關漢卿《單刀會》中就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的說法;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這個磚塔兒胡同就位於北京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  


  胡同原本的發音是「忽洞格」,是蒙古語「水井」的意思。   古時候,挖並取水是居民生活的最主要方式,所以居民聚居的地方必然離不開水井。從元大都的整體建設規劃上,也看得出街巷與水井的密切聯繫:皇室宮殿都是依水而建,其他的街、坊和居住區,都是先挖井後造屋,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早早就預留出水並的位置。直到明清時期,還是每條胡同都不離井。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胡同旁的水井逐漸沒有了,而胡同作為街巷的名字卻永遠保留了下來。至今,在北京五花八門的胡同名稱中,以井命名的數量依然很多,如前井、後井、甘井、雙井、大甜水井、大井、小井、二眼井、三眼井等等。   胡同在中國北方比較普遍,尤其北京城的胡同最為典型。元朝建都時,全城街巷胡同總計有四百餘條。明滅元後,在元大都基礎上重建都城,稱為北京。街巷胡同增至一千一百多條。清朝建都後,沿用北京舊城,改稱京師。內城街巷胡同增至一千四百多條,加上外城六百多條,共計二千餘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