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家畜的馴化和飼養了。 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已經過著定居的生活,相對遊牧生活,已經是很安定了。村落面積廣大,多居住在沿河流兩岸的高坡或階地上,這個時期,農業已成為人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男子主要從事漁獵和家畜飼養;婦女主要負責採集、製陶和大部分耕作及家務活動,她們在經濟生活中起著重大作用,因而有著較為崇高的社會地位。
早在距今六千多年的半坡文化時期,當人們來到半坡後,首先是砍伐樹木建造住房,這些住房建造得比較集中,形成一個村落的樣子。村邊有陶窯、有墓地。當時人們的食物,有植物和動物兩大類。主食是粟米,副食有芥菜或白菜一類的蔬菜及豬肉和狗肉等葷菜,還有鹿、獐、竹鼠、魚、螺螄等野味。 經古生物學家的研究鑒定,半坡遺址的豬頭骨與現代家豬的頭骨相似而與野豬的不同,另外還發現這些豬骨絕大部分屬於小豬,成年的較少,這種情形大概與人們的食物並不充裕和飼料不足有關。狗的頭骨也與狼的頭骨有顯著差別,無疑是家狗。除豬、狗之外,也發現有牛、羊、馬、雞的殘骸,因數量較少,尚難確定是否已成為家畜。
1973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淅江省余姚縣河姆渡遺址(距今六千至七千年)發現家豬和家狗的骨骸,還有可能是家養的水牛的骨骸。 因此說,中國家畜的馴養當在六千年以前,並且品種也比較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