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這種建築,現在一般用來觀賞,在古時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釋名》解釋道:「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就把亭當作供人休息的場所。
後來亭的功能逐漸發生轉化,在一些風景地帶,經常建設一些亭,一方面供人休息,一方面也有欣賞的作用,以至於在路邊的亭反而越來越退出歷史舞台了。
尤其是園林藝術興起後,亭的功能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現在著重研究和建設的也都是景區園林的亭。
景區所建設的亭,應當是自然山水或村鎮路邊之亭的「再現」。水鄉山村,道旁多設亭,供行人歇腳,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
由於景區園林作為藝術是仿自然的,所以許多園林都設亭。但正是由於園林是藝術,所以園中之亭是很講究藝術形式的。
亭在園景中往往是個「亮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形式來說也就十分美而多樣了。《園冶》中說,亭「造式無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橫圭、八角到十字,隨意合宜則制,惟地圖可略式也。」這許多形式的亭,以因地制宜為原則,只要平面確定,其形式便基本確定了。
園中設亭,關鍵在位置。亭是園中「點睛」之物,所以多設在視線交接處。
如蘇州網師園,從射鴨廊入園,隔池就是「月到風來亭」,形成構圖中心。又如拙政園水池中的「荷風四面亭」。四周水面空闊,在此形成視覺焦點,加上兩面有曲橋與之相接,形象自然顯要。當然此亭之形象,也受得起如此待遇;如果這座亭子形象難以入目,這就叫「煞風景」。
又如拙政園中的繡綺亭,留園中的舒嘯亭,上海豫園中的望江亭等,都建於高顯處,其背景為天空,形象顯露,輪廓線完整,甚有可觀性。
所以說,古老的用來送別餞行的亭,逐漸走出了實用性,走進了藝術與文化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