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元雜劇中「四折一楔子」指什麼?

元雜劇中「四折一楔子」指什麼?

了解元雜劇的人都知道,它的結構特點是「四折一楔子」,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固定的結構呢?是不是一成不變呢?這要從元雜劇的發展歷史談起。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雜劇和元代散曲兩個部分,它是在金院本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形成的,正當南戲盛行之際,北雜劇走向成熟。

 

十三世紀後半期是元雜劇雄踞劇壇最繁盛的時期。「一人主唱」是元雜劇的一個顯著特點,元雜劇唱與說白緊密相連,「曲白相生」,是嚴僅、完整、統一的,又是個性鮮明的戲曲藝術。

 

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元雜劇具有完整、嚴密的結構體制。「四折一楔子」是元雜劇最常見的劇本結構形式,合為一本,每個劇本一般由四折戲組成,有時再加一個楔子。

 

所謂的「折」相當於現在的「幕」,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全劇矛盾衝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四個階段。

 

元雜劇在四折戲外,為了交代情節或貫穿線索,往往在全劇之首或折與折之間,加上一小段獨立的戲,稱為「楔子」。

 

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稱為開場楔子;置於各折之間的,稱為過場楔子,楔子本義是木器榫合處為彌縫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雜劇中它所起的是綿密針線或承前啟後的作用。

 


 

元雜劇一本四折的形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趙氏孤兒》五折,《秋千記》六折,《西廂記》五本二十一折,吳昌齡的《西遊記》六本二十四折。

 

因此說,「四折一楔子」的結構也並不是雷打不變的,根據劇本實際內容和演出需要可以有所調整。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