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四大徽班」進京指哪四個京劇班子?

「四大徽班」進京指哪四個京劇班子?

中國國粹之一京劇的發展和「四大徽班」緊密相關。

 

「四大徽班」即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因此叫「徽班」。

 


 

乾隆五十五年(1790),為給乾隆帝弘曆祝壽,從揚州徵召了以戲曲藝人髙朗亭為台柱的三慶班人京,以唱「二黃」聲腔為主,這是徽班進京演出之始。

 

之後又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多徽戲班相繼進京。在演出過程中,六個戲班逐漸合併為四大徽班。

 

時值京腔(髙腔)、秦腔已先行流人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昆曲、梆子、囉囉諸腔的基礎上,兼容並蓄,出現了「四徽班各擅勝場」的局面。

 

由於其聲腔及劇碼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與昆劇。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著兩腔的融合。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嘉慶、道光年間,漢調(又稱楚調、西皮調)進京,參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習楚調之長,為匯合二簧、西皮、昆、秦諸腔向京劇衍變奠定了基礎,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

 

此時在京師裡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

 

因此,「四大徽班」進京,被視為京劇誕生的前奏,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到了同治、光緒年間,京劇已臻於成熟,藝術上也日益精純,有些演員常被召入清宮給慈禧太后演戲,被稱為「內廷供奉」。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繼散落。

 

四大徽班進京,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