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伯夷和叔齊兩個人,這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獨特的例子。因為餓死了,反而受到後世的景仰與尊敬,被人推崇備至。這是什麼原因呢?這要從二人的經歷談起。
大約三千年前,在今秦皇島一帶有一個孤竹國。
到了商朝後期,孤竹國的國君墨胎氏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名允字公信,即伯夷。幼子名智字公達,即叔齊。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國君的位置。
後來孤竹國君死了,按照當時的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伯夷卻認為應該尊重父親的遺願,立叔齊來做國君。於是他就放棄君位,逃到孤竹國外。
大家又推舉叔齊做國君。叔齊認為這樣的話於兄弟不義,於禮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國外,和他的長兄一起過流亡生活。在這兩個繼承人都放棄的情況下,人們只好立了中子繼承了君位。
商紂王統治暴虐,伯夷、叔齊聽說西伯的國內很安定,就決定到周國去。但是還沒到達那裡,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棺木奔襲商紂。
伯夷、叔齊二人於是進見武王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很是生氣,要處罰他們,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放他們走了。
後來周武王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於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採薇菜吃,後來竟然餓死在首陽山之上。
伯夷、叔齊的讓國和不食周粟的做法,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認為他們二人能夠重視道德修養,不被塵世的功名所誘惑,具有崇髙的人格,所以被奉為道德楷模。這就是二人受後世尊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