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丞相」「宰相」是一個官嗎?

「丞相」「宰相」是一個官嗎?

「丞相」「宰相」都是中國古代的官名,大家耳熟能詳。其實這兩個官職有時是相同的,有時又並不一致。

 


 

丞相制度起源於戰國時期。

 

秦國從武王開始,設左、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魏冉、呂不韋等都擔任過這一職務。秦統一後只設左、右丞相。

 

西漢初蕭何曾任丞相,後遷為相國,後來曹參繼任。惠帝、呂后到文帝初年,仍然設左、右丞相職位,以後只設一丞相。

 

漢初各王國擬制中央,也在其封國中各設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稱為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髙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簡稱「相」。

 

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杜甫詩《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這些都是對丞相的指稱。

 


 

「宰相」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髙官職。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

 

「宰」是主宰、「相」是輔助的意思。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

 

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宰相」為正式官名,其他各朝代所指官名與職權範圍則各不相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一詞通用。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