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牆」,聽起來很奇怪,怎麼也不像是菜的名字,可它偏偏就是美味佳餚,奇怪不?
「佛跳牆」原名「福壽全」,是福建的傳統名菜,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關於「佛跳牆」的來歷,在福州民間有幾種傳說:
在清朝同治末年,福州官錢莊一位官員設家宴請福建布政司周蓮,他的紹興籍夫人親自下廚做了一道菜,名叫「福壽全」,內有雞、鴨、肉和幾種海產,一併放在盛紹興酒的酒壇內煨製而成。周蓮吃後讚不絕口,於是讓自己的廚子鄭春發來拜師學藝。鄭春發又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類,使菜越發葷香可口。
後來鄭春發離開周蓮衙府,集資經營聚春園菜館,「福壽全」成了這家菜館的主打菜,只因福州話「福壽全」與「佛跳牆」的發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壽全」就被「佛跳牆」取代了,也就形成了這麼一個有趣的名字。
還有一種說法是,福建風俗,新媳婦出嫁後的第三天,要親自下廚露一手茶飯手藝,讓公婆品嘗,以博得婆家人的好感。傳說有一位大戶人家的女孩,從小嬌生慣養,根本不會做菜,臨到出嫁了才知道著急。
她母親便把家裡的山珍海味都拿出來做成各式菜肴,一一用荷葉包好,告訴她如何烹煮。誰知這位小姐竟把燒製方法忘光,情急之下就把所有的菜一股腦兒倒進一個紹酒壇子裡,蓋上荷葉,撂在灶頭。
第二天早上,打開壇子,一股葷香彌漫全屋,全家人連連稱讚,於是就有了「十八個菜一鍋煮」的「佛跳牆」!
還有一個傳說,一群乞丐每天提著陶缽瓦罐四處討飯,把討來的各種殘羹剩菜倒在一起燒煮,熱氣騰騰,香味四溢。
附近廟裡的和尚聞到了香氣,被引誘得口水直流,實在忍不住了,跳牆而出,同乞丐們一起吃起來。後來有人寫詩說:「醞啟葷香飄十里,佛聞棄禪跳牆來。」於是產生了「佛跳牆」這個名字。
不管哪種傳說,「佛跳牆」都成了一道美味,成為福建的招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