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為什麼古代說書人表演時依據的文字底本叫做「話本」?

為什麼古代說書人表演時依據的文字底本叫做「話本」?

提起評書這門藝術大家都非常熟悉,其實古代也有評書,當時叫「說話」。而「話本」最早是指宋代「說話」(說書)人的底本,也稱為「話文」或簡稱「話」。「說話」就是講故事,類似現代的說書。

 


 

隨著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不僅有眾多的官吏和士兵,還聚集著大量的商人和工匠,形成了一個新的市民階層。各種民間伎藝都向城市匯合,以適應新的城市居民的文化需要。

 

北宋東京、南宋臨安等大城市裡,有著數十座稱為「瓦舍」或「瓦子」的綜合性的遊藝場,每座「瓦舍」中,又有若干座「勾欄」(類似後代的戲院),分別上演雜劇、諸宮調和「說話」等各種伎藝。

 

南宋時,「說話」通常分為「小說」、說經、講史和合生四家。「小說」又稱「銀字兒」,專講短篇故事,題材非常廣泛,舉凡愛情、公案、神怪,以及歷史故事等,幾乎無所不包。而表演者一般需要一個底本,類似題綱之類的,這就是「話本」。

 


 

「話本」的作者幾乎都是無名氏,創作後又經不斷補充潤飾,多數經過文人加工。「話本」的語言以白話為主,融合部分文言,中間穿插一些古典詩詞。

 

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語言生動,富於表演力,作品的主角多為手工業者、婦女、市井商人等,為新興的市民階層所喜聞樂見,對後代的通俗文學和戲劇、曲藝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