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白話小說中,經常會提到三姑六婆,這裡所說的三姑六婆並不是指某人的親戚。元代陶宗儀的《輟耕錄》中提到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則是指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和穩婆,她們是底層社會中的一批特殊人物。
尼姑、道姑,比較好理解,卦姑則是指以占卜和算命為業的女子。牙婆是介紹人口買賣的婦女,媒婆是以說合婚姻為業的婦女,師婆是指巫婆,虔婆是指賊婆或者鴇母,藥婆是賣安胎藥、墮胎藥之類藥品的婦人,穩婆是以接生為業的接生婆。三姑六婆這個集體名詞大約形成於南宋末年至元代初期,剛開始也沒有特別明確的指出是哪三姑、哪六婆,直到清人褚人獲的《堅瓠己集》中,才不僅將三、六各自分述,並進—步說明了具體內容。
三姑六婆處於社會的底層,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些走家串巷、誘諞婦女、圖己私利、搬弄是非的人,在小說中也往往是以丑角或反派的姿態粉墨登場。因此世人往往「謹而遠之,如避蛇蠍」,很多大戶人家都在家訓中要求族中女子不可與三姑六婆之流有任何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