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迎新詩《元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裡說的「新桃舊符」指的就是桃符。有關桃符最早的傳說是在《山海經》裡,說東海上有座古老的度朔山,山上有百鬼出沒。神荼、鬱壘兩兄弟神通廣大,善於降鬼。他們每年歲尾站在一株大樹下檢閱百鬼,見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種特殊的、無法掙脫的「葦繩」將它捆起來,丟給專吃惡鬼的神虎。但神荼、鬱壘的能力有限,不能保證每家每戶的平安,人們就用桃木刻制神荼、鬱壘像,每逢年節懸掛於門前。同時還在大門上端懸掛葦索,在二門上畫虎,用以避邪。這個習俗後來被簡化了,人們直接在桃木板上畫兩個神像,題上神茶、鬱壘的名字並掛在門兩旁,這就是最初的桃符。
再後來,畫神像也被簡化為在桃木板上書寫神荼、鬱壘的名字,從五代開始,人們開始用聯語來代替桃符上的名字。這些聯語一般都是些對仗工整的吉利話,後來也直接寫在紅紙上,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春聯。正因為桃符與春聯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所以人們還將桃符作為春聯的別名。宋代王安石所換的「新桃舊符」,應該就是指貼春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