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時的「三從四德」是指甚麼?

古時的「三從四德」是指甚麼?

古時的女子需要遵守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

 

「三從」是指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三從」最早見於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的年限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要求作為女兒、妻子和母親的女人對男性絕對服從。古代婦女的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中就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恒久事夫的卦辭,後世隨著禮教越來越嚴密,還增加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諸多束縛。

 

「四德」是封建時代女子應具備的四種德行,具體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九嬪是帝王的妃子,也是後宮的官職,主要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歷代王朝多設有九嬪之制。鄭玄對四德做出了解釋:「婦德謂貞順(品德),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儀態),婦功謂絲炱(手藝)。」後來,四德與三從連稱,成為封建社會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綜合要求。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