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四性五味」與養生有哪些關聯?

「四性五味」與養生有哪些關聯?

所謂四性,又稱四氣,是指寒、涼、溫、熱四種藥性(還有一種平性),其中寒涼與溫熱是相對立的兩種藥性。一般來說,寒涼藥材具有清熱瀉火、利尿、化痰等作用;溫熱藥材具有散寒、補火、溫經通絡的功效。同樣,中醫將食物也分成四性,依據是人體吃完食物後身體產生的反應。如吃完之後身體有發熱的感覺為溫熱性,吃完之後有清涼的感覺則為寒涼性。了解食物的屬性,再針對自己的體質食用,對身體才有藥一般的益處。

 

五味作為藥性理論最早出現於《黃帝內經》所記「五味」,即藥有辛、酸、甘、苦、鹹。中醫把五味的作用特點總結為:酸收、苦堅、甘補、辛散、鹹軟。所以吃藥要做到五味調和、濃淡適宜。食物的五性,同樣對應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不論是食物本身的味道,還是作料,都會對五臟起不同作用。五味食物雖各有所指,各有好處,如食用過多或不當也有負面影響,要依據不同體質和需要來食用。如辛味食得太多,而體質本屬燥熱的人,便會發生咽喉痛、長暗瘡等情形,需要多加注意。


「四性」「五味」的作用和對應的藥材

 

四性
溫:祛寒補虛,紅奉、黃芪、當歸、川芎、龍眼肉。
熱:消除寒證,肉桂。
寒:消除熱證,金銀花、黃連、大黃、生地黃。
涼:減輕熱證,憲仁、菊花、西洋參、羅漢果。
平:強壯補虛,枸杞、芝麻、芡實、甘草、白木耳。

 

五味
辛:發散風寒,薄荷、木香、川芎、大小茴香、紫蘇、白芷、花椒、肉桂。
酸:能生津開胃,收斂止汗,烏梅、五倍子、五味子、山楂、山茱萸。
甘:補虛止痛,人參、甘草、紅棗、黃芪、淮山、薏仁、熟地黃。
苦:清熱瀉火,黃連、白果、杏仁、大黃、枇杷葉、黃苓、厚朴、白芍。
鹹:瀉下通便,芒硝、牡蠣、草決明、玉米須、茴香。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