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刮痧是怎樣流傳下來的?

刮痧是怎樣流傳下來的?

刮痧療法,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其確切的發明年代及發明人難以考證。較早記載這一療法的是元代醫家危亦林在1337年撰成的《世醫得效方》。「痧」字從「沙」衍變而來。最早「沙」是指一種病症。刮痧使體內的痧毒得以外排,從而達到治癒痧症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在刮拭過後,皮膚表面會出現紅色、紫紅色或暗青色的類似「沙」樣的斑點,所以人們逐漸將這種療法稱為「刮痧療法」。

 

清代郭志邃著《痧脹玉衡》一書,記錄了各類痧症百餘種,後來清陸樂山著《養生鏡》,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技術。從此,清代論述痧病的專著日漸增多,有十多部,其他著作中記載刮痧醫術的則更多,從而刮痧療法流傳於世。


《痧脹玉衡》記載的刮痧方法

 

刮痧法 - 背脊頸骨上下及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症,用鋼錢蘸香油刮拭;頭額腿上之痧,用棉紗線或麻線蘸香油刮拭;大小腹軟肉內之痧,用食鹽以手擦拭。

 

淬痧法 - 在頭額和胸脅出現小出血點或小充血點,用紙捻或大個的燈草蘸上少量香油點燃,然後用火頭直接淬到痧點上,火頭爆出一聲響即媳滅,再點燃去淬燒其他痧點。

 

放痧法 - 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療法或放血療法。

 

撮痧法 - 用手指撮擰、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現出血點,若用於治療痧症,則叫撮痧法。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