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關於《黃帝內經》一書,你了解多少?

關於《黃帝內經》一書,你了解多少?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原書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樞》。

 

《黃帝內經》編成於戰國時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黃帝內經》總結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

 

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裡面藥方很少,只有13個藥方。相關專家認為《黃帝內經》是一部講「內求」的書,首先是內觀、內視,就是往內觀看我們的五臟六腑的氣血怎麼流動,然後內煉,通過調整氣血、調整經絡、調整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所以「內求」實際上是為我們指出了正確認識生命的一種方法、一種道路。這種方法跟現代醫學靠儀器、靠化驗、靠解剖的方法是不同的。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素問》主要論述了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人與自然的關係等;《靈樞》的核心內容為臟腑經絡學說。《靈樞》9卷本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樞》,非一人一時之作,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至東漢時期。《內經》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大醫學家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均是在《內經》思想的影響下,研究其要理,而終成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名醫。


《黃帝外經》的傳說

 

相傳黃帝時期有三位名醫,雷公、岐伯,和名氣最大的俞跗。俞跗的醫道特別高明,在外科手術方面很有經驗。一次,俞跗在河邊,發現一個掉河裡淹死了的女人被幾個人打撈出來準備埋葬,俞跗便詢問死者掉進水裡有多長時間了。抬屍體的人說,剛掉進水裡不久,撈上來就斷氣了。於是俞跗讓他們把屍體放在地上,先摸了摸脈搏,後看看死者的眼睛,然後讓人找來一條草繩,把死者捆綁,倒吊在樹上。開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為什麼要這樣做。死者剛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時,俞跗才叫人慢慢將死者解下來,仰面朝天放在地上,雙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壓一放。最後他拔掉自己的幾根頭髮,放在死者鼻孔上觀察了一陣,發現髮絲緩緩地動了動,才放心地對死者家人說:「她活過來了,抬回家好好調養吧!」

 

在俞跗晚年,黃帝派倉頡、雷公、岐伯三人,把俞跗的醫術整理出來,纂成卷目。後來,俞跗的兒子俞執,把這本書帶回來交給父親修訂。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醫書和俞跗、俞執全家人,一起化為灰燼。這也許就是三十七卷《黃帝外經》失傳的原因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