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轎子」是封建等級制度的象徵嗎?

「轎子」是封建等級制度的象徵嗎?

在古代,轎子是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據記載,遠在夏朝時期就已經形成了轎子的雛形。在兩晉時期以前,轎子還不流行,那時統治階級主要是乘車外出。在南方交通不便的山區中,轎子的普及較快。但一直到了唐朝,轎子除了帝王乘坐以外,還僅局限於婦女和老弱有病的官員所享用。


直到宋朝,轎子在社會中才得到了較大的普及,在繁華的北宋京城汴梁大街上有許多轎子出遊。到了明朝中後期,就連中小地主也都紛紛乘轎出行。明清時期,轎子分為四人抬和八人抬的兩種轎。這時的轎子已經成了較普遍的代步工具。


古代的轎子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和規定,有不上帷子的涼轎,這種轎子又叫亮轎或顯轎;還有一種是上帷子的暖轎,也叫做暗轎。不同的官品坐不同的轎子,明清時期的一般官吏,必須用藍呢或綠呢做轎帷,所以才有「藍呢官轎」「綠呢官轎」的稱謂。另外,皇室王公所用的轎子稱為輿轎;達官貴人所用的轎子稱為官轎;娶親用的那種裝飾華麗的轎子稱為花轎。抬轎子的人一般是二至八人,在民間多是二人抬,官員乘轎分為四人抬和八人抬。清朝時規定,三品以上的京城官員,在京城乘四人抬的轎,出京城就要乘八人抬的轎;外省的督撫要乘八人抬的轎,督撫部屬乘四人抬的轎;而三品以上的欽差大臣,得乘八人抬的轎子等。皇室貴戚的轎子,多為10人以上抬轎,甚至達30多人抬。乘轎各方面的規定都顯示著封建社會裡森嚴的等級制度。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