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傳》。相傳西元前468年,晉國的苟瑤率大軍攻打鄭國,齊國害怕晉國擊敗鄭國會變得更加強大,從而對自己的霸業造成威脅,便派名將陳成子帶兵援鄭。一日,一名叫苟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說,晉軍打算出動1000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全部消滅我軍。」陳成子深知兵法,自知兩軍陣前言辭的重要,聽了便嚴肅地說:「出發前國君有令,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就是出動1000輛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剛才的話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回國後我要報告國君。」苟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地說:「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他的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其開始、發展、結果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表述出來。而他對這三方面都沒有詳細思考就向上急忙報告,怎麼能懂用兵之道呢?
這便是「一問三不知」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