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稱給人看病的醫生為「大夫」,可是在古代,「大夫」並不指稱醫生,而是官職的名稱。我們在《周禮》中可以找到關於「大夫」的較早記載:西周時期,官員的爵位分為卿、大夫、士三級,他們共同輔佐周王治理國家。「大夫」由此成為有官職者的代名詞,後來經常用士大夫代指步入仕途之人。秦漢之後,名為「大夫」的官員逐漸增多。中央要職中就有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號稱三公;除此之外,還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等多個重要職務。這些官員並不是專職行政事務,只是以議論政事為職,但俸祿卻很豐厚。隋唐以後,「大夫」又成為高級官員的稱號,而且名稱甚是繁多:有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正議大夫、通議大夫、太中大夫等。
到了宋朝時期,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開始迅速發展起來,而且負責管理醫療行政的官員也在不斷增多,「大夫」和醫生開始有了密切聯繫。當時翰林醫官院的醫官分為七級,每級都是有好幾種官職的,共有22種,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這些大夫多為醫官,所以人們逐漸開始稱呼醫生為「大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