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一文錢之樂|宋人市井

一文錢之樂|宋人市井

 

一條記載,讓人陷入想像,假如置身宋朝的話,生活可能格外有樂趣。

 

先說一大早的小雜劇魅力何在?

 

雜劇唐朝始有,但不成形。「雜」謂雜多,「劇」是演員扮演角色來表演故事,由唐人演起來,多是載歌載舞,夾以賓白。雖然雜多豐富,卻未必有趣,而宋雜劇就不一樣了。

 

宋代小雜劇常做市民「尋常熟事一段」,類似我們今天的「說段子」或「演小品」,全是笑料、異聞,宋人把它喚作「豔段」,這倒不是說其中有何違禁內容,只形容它的受歡迎。豔段,還是「大戲」的開場篇,演上一小段,招徠觀眾,也穩定觀眾情緒,之後才進入後面的正式演出。

 

我們可以從宋人周南的《山房集•劉先生傳》來領略小雜劇的神韻:其演出場所需在市人聚集之地,出演者只三五人即可,演出內容要使旁觀者大笑。小雜劇第一要求是強烈的娛樂性,但又要求它不能胡編「鑿空」,實效性很強。演出者所擷取的都是市民感同身受的事物。

 

《劉先生傳》對民間雜劇班子的表演情形記載尤為細緻:演出者每次開場,都要學習主人公「劉先生」的喝藥聲,這是因為劉先生平時以賣藥為主。對其仿效者各種態勢都有:語言乖異的人,衣冠詭奇的人,傴僂的人,禿污的人……卻又使觀眾一看就能夠認出他所要模仿的人,而哈哈大笑。

 

至此,記述者特意指出欣賞小雜劇的費用底線是「一錢」,意即一文錢。這似乎不經意間的一筆,透露出一個極其重要的時代訊息。

 

一文錢對於宋人是個什麼概念?宋史專家程民生先生寫有《宋代物價研究》,其中可以讀到一則記載:北宋仁宗時,大臣丁度曾指出,「在京西,有強盜殺人,取其弊衣,直不過數百錢」,可見一身破舊的衣服,價值也要數百文。

 

宋代,是前所未有的民富時代,宋政府每年都要鑄造巨量的貨幣,北宋最高年鑄幣量達到570萬貫,主要都是為了滿足民間消費。

 

北宋詩人張耒的一首詩寫道:「山民為生最易足,一身生計資山木。負薪人市得百錢,歸守妻兒蒸斗粟。」山民賣柴每日可得100文;北宋淮西的傭工,「力能以所工,日致百錢,以給炊烹」,日收入也是100文。

 

在這樣的社會裡,一文錢的消費實在便宜至極,即使極端貧窮的市民之家,也能花得起。而這每天一文錢換來的歡樂,猶如一劑良藥,打通了市民的精、氣、神,開啟著一天的勞作。

 

資料來源:中華遺產《復活清明上河圖》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