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養士的饅頭–一品包子|宋人市井

養士的饅頭–一品包子|宋人市井

 

汴京的飲食鋪子分門別類,經營各有特色,有餅店、點心鋪、素食店、羹店、茶肆等等。雖然南食及川飯在汴京流行,但並沒有影響北食的主導地位,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恐怕就是各類麵食了。

 

宋代磨麵業在唐朝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洪邁在《夷堅志》中記載了一位磨麵商人許大郎的發家史。許大郎是汴京本地人,家中世代以磨麵為生,但是所賺的錢僅夠維持生計。到了許大郎這代,他比較善於打理,逐漸增加了三座磨坊,買了三四十頭毛驢,從外地買來麥子磨成麵出售,經營了十幾年,積累不少財富。

 

餅業如此興盛,競爭自然也激烈起來。曾經有一位賣「環餅」(相當於今天的饊子)的小販,經營有方 - 叫賣時不喚食物名稱,也不誇自家食物有多麼美味,只是個勁長嘆:「吃虧的便是我呀!」當時正巧昭慈皇后被廢黜,在瑤華宮居住,而這位小販每次到瑤華宮前,也一樣是放下擔子歎息著叫賣。開封府衙役看到他言行怪異,心生懷疑,以為話語中有著什麼諷刺的意味,便捕他入獄。經過一番審訊,才知道他是為了早點賣出環餅,故意使用這樣奇特的語言,便將他打了一百棍放了出來。此後,這位小販便改口喊「待我放下歇一歇吧!」。他的故事成為當時東京的一樁笑料,但生意卻是越來越好了。

 

磨坊生意好,自然有賴於汴京餅店的興旺。宋朝的餅可不僅是只今天我們說的圓形的麵餅,凡是用麵做成的食物都可稱之為餅。市面上的餅店有油餅店、胡餅店等,油餅店主要賣蒸餅、糖餅、裝盒、引盤之類;胡餅店主要賣門油、菊花、寬焦、油蛇、側厚、髓餅、新樣滿麻等。這些餅店的規模很大,製作也非常專業化。有名的張家、鄭家餅店,烘烤餅類的爐子就有二十到五十座不等。饅頭有「在京第一」的萬家饅頭、孫好手饅頭,包子有王樓山洞梅花包子、鹿家包子等店。另外市面還賣烤製而成的燒餅,水瀹而成的湯餅,在籠中蒸成的蒸餅,不一而足。

 

蒸餅是使用籠屜蒸製的麵食,類似現代的饅頭、發糕,有開花蒸餅、油蜜蒸餅、夾餡蒸餅等名目。說起蒸餅,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就是《水滸傳》中武大郎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叫賣的炊餅。炊餅其實就是蒸餅,因為宋仁宗趙禎的「禎」字與「蒸」相近,為了避宋仁宗的名諱,便將蒸餅改稱為炊餅。現在市面小店上也經常能見到「武大郎炊餅」的招牌,不過所賣的都是些香脆可口沾滿芝麻的燒餅,與宋朝的「炊餅」已經不是一種東西了。

 

胡餅類似於芝麻燒餅,是在爐中烤製而成的,上面往往有胡麻(芝麻),中間還可以填餡。話說王安石擔任宰相的時候,有一天,兒媳家親戚蕭氏的兒子來到京城,順便去拜見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來家裡吃飯。第二天,小夥子穿上華麗的衣服到王安石家赴宴,以為王安石會準備豐盛的菜肴來款待他。可一直過了中午,宴席還沒有擺下,蕭氏之子腹中十分饑餓,但又不敢貿然離去。過了很久,才安排他入席,眼見桌上果品蔬菜一概沒有,小夥子內心感到非常奇怪。飲過幾杯酒後,先上了兩塊胡餅,又上了四塊豬肉,之後很快就上飯了,一旁配了一點菜羹而已。

 

蕭氏之子向來生活驕奢,嘴巴十分刁鑽,他看到菜肴這樣簡素就不再動筷子,只取過胡餅吃掉中間比較美味的一小塊,把四邊都留了下來。原來這胡餅類似今天的饢,中間撒滿芝麻,薄而味美,四周的邊比較厚,沒有中間的部分好吃。王安石沒多說什麼,只是將胡餅剩下的邊默默吃掉了,令蕭氏之子十分羞愧。

 

宋人還喜歡吃包子,就連皇帝也不例外。宋人王栐《燕翼詒謀錄》記有:「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包子後注曰:「即饅頭別名。」至今,開封城仍然有一種著名的小吃 - 一品包子。一品包子是從北宋的太學饅頭演變而來的。北宋時期,汴京設有太學,是當時全國的最高學府。據《茶餘客話》記載,元豐初年的某一天,宋神宗趙頊去太學視察,碰巧這天太學的食堂吃饅頭,神宗便和太學生們一起吃了太學饅頭,覺得味道不錯,便稱讚道:「以此養士,可無愧矣!」從此太學饅頭就出了名。太學生們經常把饅頭帶回去,分給親友們品嘗,「太學饅頭」約定俗成地叫開了。

 

到了明代,朱元璋的兒子周王朱橚的王府就在開封,據說他最喜歡吃「太學饅頭」,並且還常用它來招待王公大臣。由於朱橚身為藩王,在朝中的品級是一品大員,後來人們就把太學饅頭稱為「一品包子」。

 

資料來源:中華遺產2016-01《復活清明上河圖》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