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下館子的汴梁白領|宋人市井

下館子的汴梁白領|宋人市井

 

以一枚吃貨的眼光看,宋朝真是承前啟後的時代。自宋起,中國人的食物開始從匱乏向豐盛過渡,真正的「美食」從單純的飲食中開始產生和發揚。占城稻的引進、農田的開發、育種的改良、深耕細作技術的推廣,讓人們從大自然獲得了更豐厚的饋贈。據《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等文獻記載,兩宋時的烹飪技藝已經相當高超,有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鹵、蒸、臘、蜜、蔥拔、酒、凍、籤、醃、托、兜等幾幾十種,杯盤碗筷等餐具也是到了宋朝才開始齊備的,中國人的食制也開始向三餐制過渡。無怪乎美國人類學教授尤金•安德森在他的《中國食物》中這樣說,「中國偉大的烹調法也產生於宋朝。宋朝晚期,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緻烹調法已被充分確證。」

 

展開《清明上河圖》,酒樓、食店、飯館、茶肆比比皆是,能辨認出是飲食店鋪的就有四十幾家。汴京城御街兩旁,大內禁門之外,甚至在御苑禁地,也都是飲食店肆,其中東華門外,市井最盛,蓋禁中買賣在此,飲食、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金玉珍玩衣著,無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數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隨索目下便有之。其歲時果瓜,蔬茹新上市,並茄瓠之類,新出每對可直三五十千,諸濩分爭以貴價取之。遍地開花的飲食店肆甚至改變了市民的習慣:「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內旋買飲食,不置家蔬。」看來宋朝的城市白領、商人們,和現在的城市白領一樣,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

 

據記載,當時汴京城內有釀酒權的酒樓「正店」有七十二家,至於遍佈街頭的小食鋪、小食攤的「腳店」,則數不勝數。大型酒樓的陳設裝飾都十分講究,多為兩到三層建築,彩樓高搭,氣勢不凡,城內著名的酒樓有城東舊宋門外的仁和店、新門裡的會仙樓等,通常有百十個豪華包間,所需要的設施也一應俱全。

 

《清明上河圖》上畫有一家「孫羊正店」,就是這樣一家兩層樓帶後院的正規酒樓。在酒樓就餐,除了能享受到廚師精妙的手藝以外,服務員「行菜」報菜名的功夫也讓人印象深刻。《東京夢華錄》這樣記載:「行菜得之,近局次立,從頭唱念,報與局內。」宋代的服務員不用翻菜譜,在腦子裡就能記住店裡有什麼菜。這邊客人一點餐,行菜就唱與廚子「鐺頭」聽;那邊「鐺頭」一接單,就生火架鍋做菜。整個過程一氣呵成,既免去了行菜奔波於庖廚和飯堂之苦,又提高了酒樓出菜效率。不過,這個活兒可不好幹。《東京夢華錄》說,只要服務稍一疏忽,「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駡,或罰工價,甚者逐之。」小疏忽能害人丟工作,東京人口味之刁,酒樓服務質量之嚴,可見一斑。

 

如果食客既想吃得好,又想吃得雅致清靜,請上酒店二樓。那裡專為貴客設立了「濟楚閣兒」,也就是包間。每屆東京燈節,酒店的「濟楚閣兒」就被官員們訂滿。到時他們或攜帶內眷,或約幾位同僚,一起到這裡飲酒、賞燈,沉醉在歌舞昇平的花花世界中。

 

資料來源:中華遺產2016-01《復活清明上河圖》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