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防火,是頭等大事|宋人市井

防火,是頭等大事|宋人市井

 

東京汴梁「太平日久,人物繁阜」,聚集了大量的人口。據《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考證,北宋東京城盛時有140餘萬人。照此估算,東京城的人口密度在12000-13000人/平方公里。加上宋代民居多為竹木結構,彼此離得又十分的近,所以特別容易發生火災。

 

兩宋時期的火災,較之前代確實頻仍。據《宋代火政研究》一文統計,從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內酒坊著火,到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天漢橋、都亭驛、保康門火為止,東京發生了44次的大規模火災。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四月的榮王宮大火,稱得上是有史料記載的最嚴重的火災之一。大火自四月二十三日夜間,從榮王宮開始蔓延,不到天亮,雍王、相王、南陽郡王、兖王、曹王、榮王六宮府邸,焚燒殆盡。曹王夫人逃命之時,幾乎被吸入大火之中。幸虧眾人拉住,方才保住性命。第二日,火勢繼續擴大,燒毀了承天門、儀鸞司、朝元殿後閣、內藏庫、香藥庫。據說,火焚香藥庫後,數十里之外都能嗅到香氣。繼而大火東回燒到左藏庫、秘閣史館。當日,數千人冒死搶救出左藏庫內的財物,堆積在宮城的城牆上。午時大火燒至朝元門東角樓時,風勢突然東回撲上城牆,左藏庫金帛寶貨又付之一炬。宋真宗聞訊大驚,以足跺地,對宰相王旦說:「兩朝所積,朕不妄費。一朝殆盡,誠可惜也!」但火勢並沒有就此減弱,至未時,大火竟燒到宮城外,連燒中書省、門下省、審官院。最終,有2000多間房屋被烈焰吞沒,1500餘人壯烈犧牲。事後,真宗發表了一個《榮王宮火延燒殿庭求直言詔》,檢討工作過失,聽取官員意見建議。同時,榮王被貶為端王,逐出開封。

 

為防範火災,政府煞費苦心,嚴格規範用火條例。宋代州府城市普遍設置廂區,以廂統轄各坊。火災巡警的任務,落到每廂的廂主、廂使身上。除了夜市,居民到了夜間一定時候就必須熄滅蠟燭。若有齋醮需要焚燒紙錢的話,必須事先通知廂使。仁宗嘉祐年間,一日,狄青家中齋醮,忘記向廂使報告。巡邏人員發現火光後,火速向廂主、開封府知府匯報。當廂主趕到他家中時,火早就滅了。第二天,開封城內便鬧得沸沸揚揚,人們都說,狄樞密家夜晚有光怪燭天。不久,知制誥劉敞對開封府知府王素說:「以前朱全忠居住在午溝,他家晚上也有光怪,百姓以為失火。現在看來,狄青家的事大概也屬於這類吧」。

 

朱全忠乃滅唐建梁者,被時人看作亂臣賊子。狄青得知此事後,惶惶不自安,遂辭去樞密使一職,自請去陳州為官。而人們竟因畏懼火禁,不敢為狄青辯解。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開封街頭曾出現一幕慘劇。一位手腳被捆綁的小卒,被投入火中,活活燒死。原因是皇宮內酒坊發生火災。宋太祖下旨處死與火災有關人員,於是監官以下數十人被斬首,陳屍示眾。而這名小卒則被處以火刑。

 

可見宋人對火之懼。如果有人拿救火的事開玩笑,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宋仁宗時,包拯擔任開封府知府。有一日,街巷起火,大家正忙於施救。有幾個無賴少年相約戲弄包拯。他們上前問道:「是在甜水巷取水,還是在苦水巷取水呢?」包拯聞言,二話不說,便將無賴處斬。

 

除此之外,趙宋政府也有意識地推廣磚瓦材料,替換茅屋。地方官也將推廣磚瓦建築視作德政。歐陽修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駕部員外郎朱某來到峽州擔任知州。峽州經濟落後,州中房屋大多覆以茅草,常常發生火災。他便教居民修築瓦屋,把廚灶和糧倉分開,一時傳為佳話。

 

而在東京汴梁,還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專業消防隊伍 - 潛火鋪。據《東京夢華錄•防火》描述,東京城在高處設立數座磚石砌成的望火樓,樓上配有專人負責火瞥瞭望。樓下建有官屋,駐紮著百餘名軍兵。同時,坊巷內每隔三百步,就設立一所軍巡鋪屋,內有鋪兵五人,負責夜間巡邏和火情監控。一旦火災發生,軍兵迅速出動,配備水桶、火鉤、麻搭、鐵貓兒等十多種器材,撲滅大火。可以說,北宋開封的防火措施是十分到位的。

 

資料來源:中華遺產2016-01《復活清明上河圖》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