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正是男兒讀書時|宋人市井

正是男兒讀書時|宋人市井

 

文臣地位這麼高、待遇這麼好,那要經過怎樣的努力,才能成為其中一員?

 

在宋代,最便捷也最可靠的通道只有一條:參加科舉考試。

 

有學者做過統計,若以《宋史》中有無記載為標準衡量,則北宋官員中,非官二代出身者佔到了55.12%,可見科舉在宋代確實起到了促進公平、促進社會各階層之間流動的作用。很多家境貧寒、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得以通過考試進入政治系統,以致時人有「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的說法。

 

這裡的「糊名」,說的是宋代首創的「糊名法」。在科舉考試中,這項法規通常是和「謄錄法」配合使用的,即禮部省試判卷之前,要先由「封印院」用紙條將每張考卷卷首的考生姓名和籍貫糊住,再轉送「謄錄院」,由謄錄院書吏在皇帝派來的內侍監視下,把試卷全部重抄一遍,並將原本和抄本對應編號。考官批閱抄本定好名次後,需對編號確定原本,再打開封住的卷首,按籍貫姓名公佈名次。古代沒有掃描器這樣的電子設備,要完成這些工作,得耗費相當的人力和精力。但也正是如此,才能體會到古人對於公平的追求有多麼執著。

 

當然,科舉考試並非官員選拔的唯一方式。如果僅從人數來看,「恩蔭」出身,也即憑藉父輩職位功勞、不參加考試選拔就直接除授官職的人,就要遠多於科舉出身之人。但恩蔭補官,不僅授官品級低、升遷慢,初為官時還不能做知縣、通判、知州一類的「親民官」,可謂處處都是「天花板」。因此很多有志氣的官宦子弟,都不願意走「恩蔭」之路,而寧願去參加科考。

 

相比之下,科舉出身的士人,前程則不可限量。因此即使是高官富豪,也以招到進士女婿為榮,以致出現了「榜下捉婿」的現象:為了搶得招親先機,很多人乾脆跑到禮部放榜的地方「守株待兔」,名次剛出來就現找士子議親,急迫之態,幾近於「捉」。不過,也未必所有新科進士,都會笑納高官權貴們送上門的姻緣。比如徽宗時期著名的奸相蔡京和王黼,就都有榜下捉婿失敗的經歷,而且還不止一兩次。

 

總之,科舉不光能解決生計前途問題,有時候連婚姻大事都能迅速解決。也難怪宋真宗在《勵學篇》中自信滿滿的寫道:「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直接拿票子、房子、車子和妹子勸人勤奮學習,格調固然不高,但對大眾而言,卻是最有力的刺激。

 

正因為「讀書」與打破階層壁壘、改善個人命運密切相關,天水一朝才學風大盛,不光民眾熱衷科舉,地方父母官重視辦學,就連鄉村中也大半設置了「村塾」,普通農家子弟只要繳很低的學費,即可入學學習一些簡單文字,以佐日後生計。有這種全民向學的社會風氣作甚礎,宋代才得以成為被陳寅恪先生譽為「造極」之世的文明高峰,產生了張載、二程、朱熹等一大批優秀的學者,進而產生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堪稱讀書人終極理想的慷慨之音。最通俗和最崇高的勸學格言,出現在同一個時代,互為表裡,恰好構成了一張關於宋代文教發展的完整拼圖。

 

資料來源:中華遺產2016-01《復活清明上河圖》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