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文人的黃金歲月|宋人市井

文人的黃金歲月|宋人市井

 

這是文化造極的時代,這是文人的時代,這是人人可以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路的時代。從武人造就的亂世中走出的宋朝,特別重視文治制度的構建,他們創造了怎樣的制度而造就了《清明上河圖》的盛世?

 

在今天的開封市博物館中,有一通石碑,上面刻著從北宋建國的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到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期間,曆任開封府行政長官的名字,這就是著名的《開封府題名碑》。在石碑上,人們可以找到不少熟悉的名字:范仲淹、歐陽修、蔡襄......

 

從這刻在石頭上的北宋「首都市長」名單上,可以看出宋代確實是一個重用文士的朝代。因為就在北宋稍前的五代時期,「京兆尹」也即首都行政長官,通常都還是由兼有軍職的皇儲擔任。整個社會盛行的也是重武輕文之風,人們相信手中的刀劍就是權力的源泉,「至如毛錐子(即毛筆)焉足用哉」。讀書人的地位,可以說低到了不能再低。

 

而這樣的風氣能夠扭轉,還得感謝宋太袓趙匡胤,以及一名武將。

 

《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過這樣一件事:宋建隆元年(西元960年)四月,也即趙匡胤登基的頭一年,時任京城巡檢的禁軍將領王彥升,在夜間巡邏時突然造訪宰相王溥私第。王溥「驚悸而出」,小心詢問來意。王彥升回答說,自己只是「此夕巡警困甚,聊就公一醉耳」。大半夜找酒喝當然只是藉口,王彥升的真實意圖,還是想「求貨」,也就是訛些銀錢。但王溥畢竟是歷經兩代四朝的元老重臣,假裝沒聽懂王彥升的弦外之音,僅僅「置酒數行」,便將他打發走了,轉頭第二天就找趙匡胤告了狀。趙匡胤一聽,勃然大怒,將王彥升貶到了唐州(今河南唐縣)作知州。

 

太祖皇帝之所以大動肝火,是有深層原因的:宰相尚且不免被蠻橫的武將驚嚇,其他文臣的待遇,不問可知。為了徹底扭轉這股野蠻風氣,趙匡胤很快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文臣的地位:首先全面推行以文馭武,在中央以文臣出任執掌兵權的樞密使,並明令在京禁軍將帥不得干預文臣職事;在地方則以文士充當知州、知縣、通判,執掌地方民政;其次,給文臣極為優厚的待遇,俸祿充裕,升遷優先。此外,太袓還擴建了自後梁時期開始就備受冷落的國子監孔廟,並多次率群臣以大禮拜謁。武將出身的天子,卻對孔子奉行如此高規格的禮儀,這是再強烈不過的「文治」信號。建隆三年,太祖又在太廟中為後世子孫立下一個「太袓誓約」,誓約三事,其一就是「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這相當於為文官撐起一把世代保護傘。

 

太袓的政策很快有了效果。曹彬,是宋太祖時期的名將,在開寶九年(西元976年)因攻滅南唐的軍功榮升樞密使,是宰執一級的高官,但每次在道中遇見士大夫的車馬時,必「引車避之」,讓對方先過,以示尊重。從以宰相之尊被武將欺凌驚擾,到被最高職位的武臣禮讓尊敬,足見文官在宋代官僚體系中的絕對優勢地位,到太袓末年就已經全面確立。而這種優越性,終宋一代未有更改,以致宋人常不無自豪的說,本朝乃「官人世界」也。

 

資料來源:中華遺產2016-01《復活清明上河圖》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