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傳統工藝,它的產生起源於畫鼻烟壺。內畫的畫法是以特制的變形細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質的壺坯內,手繪出細緻入微的畫面,格調典雅、筆觸精妙。內畫的創作更需要高超技藝,它區別於外畫的是:首先作畫順序相反,內壁反著書畫,外壁才能是正順序;其次壺口小限制書畫的操作,內壁繪畫時不容易看到筆的位置。
廣東內畫分佈在粵東的汕頭市。內畫實為瓶內畫,由鼻煙壺內繪壁畫技藝發展而來,最早稱之為「內畫鼻煙壺」,始於清嘉慶年間的北京,後逐漸形成中國北京的京派、河北衡水的冀派、山東博山的魯派和廣東汕頭的粵派。內畫藝術冀派、魯派技藝均自北京傳入,而粵派內畫則是經借鑑摸索,由汕頭內畫大師吳松齡所始創。
廣東內畫主要在玻璃瓶和水晶瓶的內壁繪製。作畫工具為吳松齡研製的彎曲型畫筆,筆頭以鐵線做成彎曲形,尖端安上狼毫,以竹作筆桿,整體呈彎曲狀,便於在瓶內運筆。製作的基本技法一是瓶外描金,包括用金水在瓶外壁描繪花邊圖案,並風乾、烘烤;二是瓶內磨模,包括用鐵線粘合石粒,在瓶內按經緯線把內壁磨擦均勻,並洗淨晾乾;三是瓶內作畫,包括構思腹稿,內壁畫線、筆墨渲染、上色等。瓶外壁裝飾吸收了景泰藍的琺瑯彩和潮汕彩瓷描金技藝,內壁畫既借鑑京派的工筆重彩,又更多採用嶺南派國畫技法,並把水彩色、國畫色、油畫色融於一壺,線條纖秀,色彩濃豔,形成了廣東內畫內外結合、渾然一體、金碧輝煌、華貴絢麗的特有風格。
廣東內畫的壺體以正圓瓶為主,有梅形、膽形、棒槌形、觀音形、魚尾形、眉形、橄欖形、蘿蔔形等多種造型及大、中、小不同規格,最大高13.5釐米、直徑6.5釐米,最小僅高5釐米、直徑2.5釐米。小小瓶中,內畫藝人以神工妙筆納入大千世界,幾釐米方圓之內,展現出幅幅絢麗的山光水色、飛禽走獸、古今人物、奇花異卉,被稱為「奇特的繪畫藝術」。廣東內畫已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於內畫製作技藝難度大,要求高,習藝週期長及待遇收入低等原因,廣東內畫藝術已經出現後繼無人、瀕臨失傳狀態,亟待採取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