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粉起源於嶺南廣州的西關地區的漢族特色小吃,其中以西關布拉腸最為出名,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那時候,腸粉分鹹、甜兩種,鹹腸粉的餡料主要有豬肉、牛肉、蝦仁、豬肝等,而甜腸粉的餡料則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製品,亦稱拉腸、卷粉、豬腸粉(因腸粉形似豬腸)。(潮州地區腸粉和傳統廣式拉腸不同,潮州腸粉餡料多配料多,傳統廣式拉腸往往只有一兩種餡料且僅蘸醬油食用,味道較清、純。)
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家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在廣東,腸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價廉、美味,老少皆宜,婦孺皆知。從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級的高級酒店,幾乎都有供應。
關於腸粉的起源,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說「最早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又有人說「腸粉起源於廣東,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
也有傳說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蠱惑,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東西時,乾隆讚不絕口,並乘興說:「這米粉有點像豬腸子」。
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看起來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讓人一吃難忘。
腸粉類別
蝦米腸粉
蝦米腸粉是在製作齋腸粉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即是在淋完腸粉漿後,再撒少許蝦米細粒和蔥花。需要注意的是,在卷裹時,蝦米和蔥花需露在外面更美觀可口。蝦米腸粉一般都是煎後食用:將每條蝦米腸粉切成三段,放入煎鍋中煎至外皮色呈淺黃且發硬時,裝碟,隨辣醬味碟上桌即可。
齋腸粉
將腸粉機放在沸水鍋裡,隨即淋上適量的腸粉漿,迅速用手晃動,使其均勻地分佈在抽屜上,放在腸粉機上,蒸二十秒左右,拿出來,用刮刀刮出來或者卷成卷。齋腸粉的食法有兩種,一種是切成六釐米長的段,裝碟,直接淋上豉油食用,如再撒一些熟芝麻和蔥花,則更加可口。一種是切成三釐米長的段,裝碗,澆上濃濃的牛腩汁,如果裡面還有幾塊牛腩,那就更有滋味了。
廣州腸粉
一種米製品,又叫布拉蒸腸粉。以廣州最負盛名的「銀記」腸粉為例:該店坐落在文昌路,專營豉油皇牛肉腸粉,以薄韌香滑著稱。解放初期由吳銀經營,她得名師傳授,學會了蒸制拉腸粉專門技術,其腸粉「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腸粉亦稱卷粉、豬腸粉(因形似豬腸),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現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它是將米漿置於特製的多層蒸籠中或布上逐張蒸成薄皮,分別放上肉類、魚片、蝦仁等,蒸熟卷成長條,剪斷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腸、豬肉腸、魚片腸和蝦米(仁)腸;不加餡的則稱齋腸;米漿中加入糖的叫甜腸。
潮州腸粉
據說潮州的腸粉是十幾年前從廣州這邊傳過去的,但又相當不同。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口味,那腸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詣。一張面粉皮,打上一個蛋,加豬肉碎,加蘿蔔丁,加香姑絲,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筍丁,然後上面澆一層芝麻漿和鹵湯,那味道實在讓人懷念。一樣的腸粉,不一樣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