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曲水流觴 | 桂酒椒漿

曲水流觴 | 桂酒椒漿

  「曲水流觴」就是把盛著酒的觴(木或陶製、體小而輕的酒杯)置於水渠中任其漂流,參與者飲酒作詩的雅集。

 

  傳說帝嚳(黃帝曾孫)的次妃、有娀氏(阿卡德王薩爾貢)之女簡狄,與姐妹們在河邊沐浴,一隻玄鳥飛過時掉下一個五色卵,簡狄將其吞食後有孕生下契(商族的始祖「玄王」),這就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 據此傳說,民間形成了臨水浮卵的習俗。每逢三月上巳日,將熟雞蛋放在河裡任其漂浮,岸邊的人誰得到就屬於誰。該習俗延續下來演變成曲水流觴。

 

  另有說法是,周代已有三月上巳日除災降福的水濱祓禊習俗,朝廷派專職女巫掌管祭祀儀式,漢代承接了這一傳統,將其作為上巳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天,帝王後妃和官民都去水邊洗濯除垢、祓除不祥,此後逐步演變為臨水宴飲,如逸詩中所載的「羽觴隨波泛」。魏晉以後將農曆三月初三(迎接漢民族祖先靈魂的日子)確定為重要節日。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親朋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會聚於浙江山陰(今紹興)「蘭亭」,舉行修禊祭祀儀式,後行曲水流觴活動,人們在蘭亭邊清溪兩側席地而坐,將盛著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游沿彎彎曲曲的溪水緩緩漂流而下,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飲酒並即興賦詩。

 

  活動結束後,有十一人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一首。王羲之將三十七首匯成集,在半醉中為之作序,即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這次曲水流觴活動成為後來的範本,由此,蘭亭也成了「流杯亭」的代名詞。

 

  曲水流觴活動除了在野外多曲多彎的曲水旁進行,還有一種形式是在流杯亭內進行。三國魏明帝曹睿在洛陽天淵池南側的石頭上雕鑿盤曲的水道,引水流觴歡宴作樂,應該說是歷史上最早的流杯亭。

 

  現今北京有四座流杯亭(中南海的流水音亭、故宮的契賞亭、恭王府的沁秋亭和潭柘寺的猗軒亭),不可不提的是可供民眾遊玩的潭柘寺猗軒亭。

 

  該亭坐落在寺院內清朝皇帝到潭柘寺禮佛落腳的行宮院,三米肩寬,漢白玉石鋪地,石面上刻有一條深、寬各十厘米彎曲盤旋的水槽。從亭外北側偏東一個石雕龍頭口中流出泉水,沿方亭繞向東側流入亭內水槽,經多次旋轉後從西側流出進入下水道。

 

  流杯亭做曲水流觴,缺少王羲之筆下那種大自然的情趣,而且流杯亭的水槽規整,水流自入口均勻注入,觴一般不會停留某處,即使停下來也很難判斷面對何人,所以與在野外曲流邊做曲水流觴有所不同。

 

  具體規程是將裝酒的觴置於水面上,在蜿蜒的水槽裡隨水流漂移,要求觴自水槽入口處起吟詩,漂流至終點時完成詩作,對未成詩者給予罰酒。

 

  筆者曾用一塊小木板代觴試之,自入口處漂浮到出口處全程僅用一分鐘(小木板漂流速度可能較觴略快)。在這短暫的時間內,莫說出口成詩,即便推敲一句也很困難;應該說,在流杯亭做曲水流觴比在野外更難一層。

 

  乾隆在遊寺期間,經常與大臣們圍坐在流杯亭邊做這種遊戲,並特為流杯亭題詩:「掃徑猗猗有綠筠,頻伽鳥語說經頻。引流何必浮觴效,豈是蘭亭修契人。」所以潭柘寺流杯亭稱作「猗軒亭」。

 

  遊戲時皇上坐向朝南,看地面上多曲的水槽猶似虎頭圖案,對面的大臣被比喻成虎,而坐向朝北的大臣看水槽卻是一對龍頭圖案,寓意皇上是真龍天子,故稱「南龍北虎」,所以流杯亭又名「龍虎亭」。

 

  曲水流觴雅集源遠流長影響深廣,仿建的蘭亭坐落在包括台北故宮至善園、北京陶然亭公園等諸多地方;蘭亭序碑文也出現在各地名勝景區。

 

  據悉,著名書法家、台北故宮前副院長莊嚴先生曾參加過一九四七年在重慶、一九六三年在台中北溝舉行的曲水流觴;一九七三年、一九八三年兩度組織四十多人在台北近郊外雙溪舉辦曲水流觴雅集。

 

  一九八二年,浙江成立了「蘭亭書會」,一九八五年確定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中外書法家和紹興的文人墨客在蘭亭舉行曲水流觴活動。

 

  曲水流觴先後傳到朝鮮和日本,經過多年的演變已成為日本女兒節的一部分。一九八三年清明前夕,日本組織了「曲水之宴訪華團」到蘭亭朝聖王羲之,與紹興書法家一起共行曲水流觴。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