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好用新鮮辣椒或者乾辣椒炒菜,無辣不歡,臨近吃飯時你若走到居民區,家家抽油煙機冒出濃濃辣味。湖南人吃辣有點兒硬骨頭六連的氣勢,迎辣而上。湖南的辣味裡,透著那麼一股子令人讚嘆的平民智慧。湘菜菜式豐富,但多是用些簡單易得的原料烹製,製作上也沒有太複雜的工藝,口味有點重,但充分尊重著食材本身的味道,僅這一點,就與那些以辣遮蓋一切的菜式分出了高低。
在湖南人看來,酸甜苦辣咸五味之中,辣更多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感覺,辣作用於口腔舌尖,是一種痛感。吃辣椒找疼痛感,無論怎樣說都是一種帶有自虐意味的行為,這卻在湖南人的飲食習慣中有著多重表現,灼熱的疼痛之後胃口大開的酣暢淋漓,是嗜辣之人在飲食中尋求的一種痛快,長久下來卻也形成了一種習慣、一種風味特點,奠定了湘菜的基本特點。
湘辣菜品的民間色彩極其濃厚,無論粥粉面飯,還是炒菜做湯,多是用些簡單易得的原料烹製,製作上也沒有太複雜的工藝,很家常。一盤剁椒魚頭上桌,魚肉的嫩白,剁椒的火紅,湯汁的鮮美,無論是觀感還是味道,都能為自家的餐桌增加幾許色彩,再配上一把手擀麵,飯菜兼有,省時美味。
湘辣紮根在湘人生活的細枝末節裡,這也和湖南人性格中勇猛剛烈、堅韌執拗的特點相關。當年曾國藩帶領湘軍征戰圍剿太平天國,永豐辣醬隨著湘軍的腳步走向各地。乾辣濃辛的辣椒醬,既是湘軍的下飯菜,又是緩解湘軍思鄉之苦的良藥,這也是湖南風味走出三湘大地的初始。湘軍「耐得煩、吃得苦、霸得蠻、捨得死」的拼命精神,折射到飲食上,便是湖南人對辣椒的態度。
辣椒的疼痛感激發了男兒的血性,激揚的血性成就了三湘子弟的威名。翻開中國近代史,曾國藩、左宗棠書生帶兵,扎硬寨打死仗,這是辣的剛毅;戊戌六君子中「我以我血祭軒轅」的譚嗣同慷慨赴義,血灑北京菜市口,這是辣的暴烈;蔡鍔討袁,黃興和宋教仁投身辛亥革命,表現出了辣的威猛;毛澤東更乾脆,直接就是「不吃辣椒不革命」。他一生嗜辣,在延安時,更是用自己在楊家嶺種植的辣椒作為禮物送給斯大林,表達對中國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這就是湘辣,讓湘人嘴上呼著氣、喊著辣,卻永遠不會因此停下筷子。一辣托百味,美味伴隨著辣不斷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