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佛教經典:大藏經|寶蓮禪蹤

佛教經典:大藏經|寶蓮禪蹤

歷來中國對於所有佛典籍集其大成者,總稱為「藏經」,或稱「三藏經」,「一切經」和「大藏經」等。「藏」字乃意譯梵語「毘茶迦」(Pitaka),原本指竹篋之類,可盛載花、果者,但用於佛教方面而言,其涵義亦可喩為能容納經書之篋,故以佛一代時教所說之經、律、論載成三篋,名為「三藏」(Tripitaka);即經教集成為「經藏」(SutraPitaka),戒律集成為「律藏」(VinayaPitaka),論議集成為「論藏」(AbhidharmaPitaka)。

「藏經」大別可分成兩大系統,一類為梵語(Sanskrit)原典系統,後被譯成漢文藏經、西藏文藏經、蒙古文藏經、滿州文藏經,及日本文藏經;流行於中國、韓國、日本等北傳佛教國家;另一類乃巴利語(Pali)原典系統,後被譯成錫蘭文藏經,緬甸文藏經,暹邏文藏經,羅馬字藏經,及英文藏經,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及柬埔寨等南傳佛教國家。

各種大藏經,以漢文藏經最受人重視,以其資料最豐富,卷數最浩瀚,和義理最完備之故。此皆因中國文字之美妙,譯家巧於運用,故能曲暢玄文,發露奧義,勝於他譯,誠為研究佛法的最重要典籍。

關於中國歷代大德所翻譯之佛經,在唐朝之前,大多數是手抄本;然而唐時雕版之術已初興,故藏經亦漸有零刊本出現。而全部藏經之雕版,則始於宋太祖開寶四年(西紀九七一年)至宋太宗興國八年(西紀九八三年)在四川益州開雕之宋藏(開寶藏)蜀版本。其後更有福州版東禪寺本(萬壽藏)及開元寺本(毘盧藏),合稱「閩本」;南宋思溪本(合圓覺與資福藏),亦曰「浙本」(潮州版),和磧砂藏。另有契丹藏與金藏。

元朝雕刻之大藏經有普寧藏(杭州本)和弘法藏(北京本);而明朝之刻藏計有南藏本、北藏本、武林藏本,和徑山藏本(萬曆方冊本)。至於清朝只有龍藏和頻伽藏。龍藏是梵夾本,頻伽藏乃依日本弘教藏(縮刷藏本)翻印而成方冊本。


來源:

http://www.plm.org.hk/qianlong-tripitaka.php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