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寶蓮禪寺的歷代住持(上) |寶蓮禪蹤

寶蓮禪寺的歷代住持(上) |寶蓮禪蹤

農禪並重的紀修大和尚

第一任住持(1924–1930)

紀修和尚自1924年被推選為寶蓮禪寺第一任方丈以來,效法金山江天襌寺的清規制度,招賢納眾,開山種地,置法器,同耕同修。前來襌寺的共住同參僧眾漸漸增多,紀修和尚遂擴建大木屋為禪堂,每天坐禪跑香,一切清規儀軌,悉依金山江天襌寺規範。「農禪生活」的模式在香港生根。

佛教初傳香江,建立清淨僧團,續佛慧命,成為佛教界的頭等大事。1925年秋天,紀修和尚依循祖制,在寶蓮禪寺初次舉行傳戒法會。1928年,紀修大和尚興建舊大雄寶殿「大圓滿覺」,供奉釋迦牟尼大佛及迦葉、阿難二尊者金像。興建大殿時,山中各小靜室出家二眾齊心合力鋪設階磚,為十方叢林各盡一分力量。1929年又陸續增建方丈室、客堂、五觀堂等。紀修大和尚經過數年的悉心經營,禪寺基本設施齊備,仰慕道風而登山歸依出家衆絡繹不絕。

紀修和尚於1930年秋期傳戒圓滿後退居,專心修行。1938年往生,火化後,得舍利子一小杯,如芝麻黑色。

在香港「茅蓬佛教」時期,紀修大和尚主要貢獻包括開啟寶蓮禪寺秋季傳戒法會的先河,續佛慧命;建「大圓滿覺」、五觀堂、方丈室和客房,使得禪寺初具規模。分散的茅蓬以寶蓮禪寺為核心,漸漸形成了統一的「茅蓬佛教」中心;效法金山江天寺的清規制度,開山種地,自耕自食,坐禪跑香,常年不綴,香港佛教向著以禪宗為主要流派的方向演化。

魄力非凡的筏可大和尚

第二任住持(1930–1972)

筏可大和尚於1893年11月15日出生,俗家姓李,名寶生,是廣東省南海縣人,出家後法名昌其,字印載,號筏可。

1912年,筏可20歲時决意出家,在西江鼎湖慶雲寺依鑑航大師求請剃度出家。同年冬天,鼎湖山傳戒,他依穀琳老和尚受具足戒,之後入丈室任穀琳老和尚侍者。翌年,老和尚賜法號筏可,並先後任客堂、庫房等職務。

1924年,筏可法師遊歷至香港,在青山屯門樨香園附近建一靜室「如是居」。筏可法師在「如是居」坐禪閱經,頗受清靜法樂。翌年,陞座講經,聽者欣然。

至1930年,寶蓮禪寺開山住持紀修老和尚,於秋期傳戒完滿後退居。紀修老和尚與觀清、妙參、顯奇等諸山長老一道,恭請筏可法師出主寶蓮襌寺法席。筏可法師辭不獲已,以責無旁貸,遂膺重任。當新舊住持交接時,移交款項僅22.4元港幣,而當時寶蓮禪寺常住眾數十,僧多粥少,維護至為艱難。

筏可法師出任住持後,著手籌建十方叢林。相繼興建禪堂、客堂、地藏殿、真香閣、指月堂、韋馱殿、彌勒殿、般若堂、清心堂、妙德樓、愛道堂等殿宇樓閣。與此同時,筏可大和尚領眾冬參夏學,講教參禪,並依祖師規範,農禪並重,及依例三年傳戒一次,以續佛門慧燈。筏可法師建寺安僧,立規訓眾,辦學興教,為寶蓮禪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3年,青山寺開山住持顯奇老和尚圓寂,監寺了幻法師及兩序大眾,禮請筏可法師出任青山寺住持。自此,筏可法師同時兼任青山寺和寶蓮禪寺住持。

1934年,筏可法師在大嶼山創辦「嶼山佛學院」,延請留港法師、居士任教,培育僧才。

1938年,鼎湖山慶雲寺兩序推選住持,筏可法師出任慶雲寺住持。

1941年,香港淪陷,大眾多往內地逃難。大嶼山和青山大眾發生缺糧危機,筏可法師為解決危機,請命化緣,遠赴廣州灣(即今日湛江)講《彌陀經》,化得5000港元匯回,度過糧荒。

1942年,筏可法師第二次住持青山禪寺,在極端艱難的環境中,創辦了一所青山佛教義學院,培育貧困家庭的適齡學童,抗日戰爭結束後,更擴充校舍,增加設備,禮聘優秀教師。由於辦學成績優良,佛學院成為香港政府津貼經費的學校。其後,筏可法師又將他歷來所積淨資,捐獻出來籌辦大澳義學。

1945年,香港光復。筏可法師繼海仁、倓虛、茂峰、顯慈諸法師之後,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連任四次。1952年,筏可大和尚辭去寶蓮禪寺方丈一職,退居「如是室」清修。增秀法師被推舉為寶蓮禪寺第三任住持。

1953年筏可大和尚復任住持。

1956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改董事制,筏可老和尚為首任董事長。

1958年,《大嶼山誌》出版,該書對大嶼山佛教寺院與名勝作了全面考察,收錄了當時的大德居士事蹟和藝文創作。

1962年,適逢老和尚70大慶,「佛教聯合會」以老和尚功在佛教,特發起港九佛教四眾為老和尚祝壽。而老和尚以「佛教醫院」創院伊始,建院基金缺乏為由,將信眾致送的賀儀及將歷年所積淨資共5萬港圓,悉數捐獻給「佛教醫院」,做為建院基金。此後歷年佛聯舉辦法會籌募建院經費,均由老和尚下山主持。

1963年,秋期傳戒,參加者眾,舊有佛殿「大圓滿覺」不敷應用,老和尚乃動議籌建大雄寶殿。次年,老和尚把寶蓮禪寺的管理架構(佛教舊有制度)改組為董事制,寺內一切事務均以董事的集體意見(董事會決議)為依歸。董事制度的改革,為寶蓮禪寺日後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筏可老和尚生平言語不多,但平易近人,極喜之事,亦不露齒而笑。老和尚雖年逾70日,仍然常隨眾過堂上殿,隨眾飲食,耕耘亦隨眾作務。老和尚自己的修持,每日以持誦《金剛經》為常課,寒暑無間斷,他自奉儉約,律己甚嚴,有餘資則建築堂舍,及創辦佛教教育事業。老和尚在香港弘化數十年,在家、出家四眾皈依弟子數萬人。

1972年4月,老和尚安詳圓寂,世壽80,僧臘、戒臘60,著述有《心經講要》、《十善業道經講義》,中英文本均有行世。

廣結佛緣的增秀大和尚

第三任住持(1952–1953)

增秀大和尚,俗姓黃,1883年生於廣東開平縣,22歲立志出家,在肇慶七星巖大覺寺由幢輝大師剃度。同年12月,慶雲寺開壇傳戒,增秀法師遂返鼎湖受具足大戒於聰化和尚座下,為比丘戒弟子。

增秀法師隨湛芬法師北上,先後往鎮江金山江天襌寺、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參禪,艱苦修持。

增秀法師後轉往上海華嚴大學,聽月霞法師講《大般若經》。兩年後,增秀法師返回肇慶七星巖大覺寺、鼎湖慶雲寺任知客。

1921年,38歲的增秀法師辭鼎湖各職,到香港新界淩雲寺淨修。數名虔信佛教徒聽聞增秀法師的開示,法喜充滿,隨集資購地,建成大埔區最早的佛寺──蘭若園,禮請增秀法師為首任住持。

1952年,任寶蓮禪寺方丈達23年之久的筏可大和尚決意退居,在「如是室」清修。增秀法師因齒德俱尊,戒律精嚴,而被寶蓮禪寺僧衆推舉為第三任住持。

1953年,增秀大和尚辭去寶蓮禪寺住持一職,以便專心發展蘭若園。

1963年增秀法師將蘭若園改名為定慧寺。

1966年春,增秀老和尚以84歲的高齡辭去方丈之職,繼任者爲茂蕊法師。

1975年1月,增秀老和尚圓寂,由法海法師舉火荼毘。定慧寺建增公紀念堂,以示紀念。

增秀老和尚一生致力於弘法安僧的事業,奔波於慶雲寺、蘭若園及大嶼山寶蓮禪寺間,廣結佛緣,成就無量善事,接引無量眾生。

善用機遇的慧命大和尚

第四任住持(1972–1983)

慧命大和尚原藉廣東新會、俗姓張。1972年9月,寶蓮禪寺董事會公選慧命法師為第四代住持。慧命法師擔任寶蓮禪寺住持期間,致力於建立寶蓮禪寺與海內外各界的關係。

1974年,日本曹洞宗訪問團訪問寶蓮禪寺,並在寺內舉行哀悼戰爭死難者法會。

1976年,英聯邦各財長、教廷樞機主持、日本文化團先後訪問寶蓮禪寺,加強了寶蓮禪寺與國際社會及佛教界的聯繫。

1979年,國內四人幫倒台,慧命大和尚善用機遇,促進香港佛教界與內地佛教團體的交往。當年,寶蓮禪寺組織了第一個香港佛教代表團赴內地訪問,受到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等人的熱烈歡迎。

1980年7月,中國佛教協會以會長趙樸初為團長的訪問團首次訪問香港。訪問寶蓮禪寺時,為禪寺撰寫對聯:「七重寶樹隨緣現,四色蓮花稱意開」。這兩次互訪被視為兩地佛教界破冰之旅,結束了內地與香港佛教界過去30年中斷往來的局面,對中港兩地宗教門戶的正式開通,有着重要的意義。慧命大和尚出任寶蓮禪寺住持期間,正值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和尚以開放的態度,推進與內地佛教界及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拓展寶蓮禪寺的發展空間,為日後中國佛教界捐建天壇大佛打下了基礎。


資料來源:寶蓮禪寺網站http://www.plm.org.hk/biography-of-abbots.php?mainnav=0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