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七法會
寶蓮禪寺法源曹洞,脈承金山。自1935年開始,寶蓮禪寺每年在農曆正月22日至29日之間,都要舉行「禪七法會」,恭請禪門泰斗、大德領眾熏修,禪坐、「跑香」,隨機開示,使大眾品嘗禪味,淨化心靈,共沾法益。
禪七法會的意義
心本清淨,被貪、瞋、癡等自私的思想染污後,產生種種分別,起惑造業,貯存於第八阿賴耶識中。第七識稱末那識向內執取阿賴耶為「我」,向外錯認身外之物真實不虛,自然便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來思考問題,為保護自身的利益、權力、名譽和家庭而展開種種經濟和社會活動,念念執著自己的利益,產生種種顛倒夢想;有了顛倒夢想,便處處執著;有執著便有罣礙;有罣礙,便會放不下;放不下便會患得患失,痛苦、恐怖的心情隨之而起。由此可見,第七識誤以「我」為實有,是人生一切痛苦產生的根源。
「禪七」中的「七」,是指我們的第七末那識。打禪七,就是針對第七識對自我的執取,以7日為限期,萬緣放下,一心只抱著「念佛是誰」這一「話頭」,死參不放,引導禪修者不斷反問自己:未念「阿彌陀佛」這句話之前,我是誰?以此逼令修行者生起「疑情」,瞭解「我」的「本來面目」──生命的奧秘,使生命蛻變。經過密集精進的修行,放下一切,以一念敵萬念,打斷妄想,去除我執,還回本來清淨之自心,成就自己的慧命。
禪七法會的起源與流傳
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的優波羅花獻給釋迦牟尼佛,請佛陀為眾人說法。佛陀坐上寶座,拈花示眾,微笑不語。八萬四千聽眾,苦思冥想,仍無法了知佛陀拈花之深意,只有迦葉尊著露出會心的微笑,與佛陀以心印心。佛陀當眾宣佈,「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摩訶迦葉」。後來,「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典故便成為禪宗的起源。
禪宗自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燈燈相傳,曆28代傳至達摩祖師。達摩東來,傳佛心印,直指人心,六傳至惠能,一花開五葉,祖師輩出,道場林立,無上心法遂於中國廣為弘傳。
唐朝玄奘大師之恩師戒顯法師說:「欲期剋日成功,則非立限打七不可。」由此可見,禪宗祖師自唐朝起,便把「禪七」看成是剋期取證、明心見性的重要手段。
到了宋朝,禪堂被看成「選佛堂」,立限7日以資選佛,精進禪七逐漸流行於天下。古時禪七,往往每日以13或14支長香(每支長香的時間約40分鐘至60分鐘),作為用功標準。用功以外,每天晝夜,睡眠和休息時間合計也不過3、4小時而已。後世各宗派,鑒於這種苦修方法的完美,就興起各種七會,如念佛七等。
南宋以後,禪宗諸祖大多提倡參話頭──「念佛是誰」。順治皇帝問自己的四句話就是最好的說明:「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矓又是誰?」
近代禪門泰斗虛雲、來果禪師多年苦參:「我是誰」?「誰是我」?「未生之前我是誰」?「死去之後誰是我」?如此鍥而不捨地層層剝皮、自我反詰,直到漆桶落底,參透生死,猛然省悟自己的「本來面目」。
禪七法會的過程
「灑淨」
「禪七法會」在「灑淨」儀式中正式拉開帷幕。主七和尚右手執楊柳枝,左手持淨水瓶,帶領「打七」的大眾一起誦大悲神咒,繞行禪堂,其目的在清淨殿堂,也藉由這個儀式來提醒禪七學員,萬緣放下,清淨自己的心靈。
「起七」
在灑淨之後,緊接著起七,「主七」和尚誦出「起七法語」:「祖師禪,西來意,漫漫路行人,腳下須仔細。生死苦,莫奈何,大事未明瞭,浮生如夢,日月如梭,到頭來,無本可據,遺憾多多。今此,非常感恩香江島上,寶蓮常住,俯鑒群機,慈悲無限,為眾隆重舉行『禪七法會』。高著眼!此是選佛道場,群賢畢集,海眾雲臻,大闡祖道宗風,演教外別傳之旨,專提向上,法輪轉最上上乘,伏願,龍天呵護,福地降吉祥之瑞,正法昌明,歷萬億萬年而永祚。雖然如是,今夕吉日吉時,群情激越,渴仰欲滴,慚愧老僧奉邀,為之主七起七一句又作麼生!
人人有個娘生面,娘未生時面似何。
珍惜此番好時節,定要討個好消息。」
主七和尚最後以香板點地三聲「叩、叩叩」接著雲:「起──!」,即代表此次禪七正式開始。
「坐香」
香,在中國古代叢林道場,是用來計算時間長短的一個方式,也是測量坐禪時間的一個依準。香,同時也代表精進,勉勵修行要像香煙一樣,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因此在禪宗道場中,靜坐又稱為「坐香」。
禪七期間,每日共靜坐十支香,每次「坐香」四十分鐘,若坐的時間較長,則稱為坐長香。「止靜」標誌著禪修的開始,禪修者找好坐位盤好腿後,警策法師就會叫「止靜」,眾人就不得發出半點聲響。坐禪其間,警策法師會不斷巡視,若有禪修者一時昏睡或分心,警策法師會以香板打他一下,以視警戒。「開靜」標誌著禪修告一段落。
主七和尚也常於「坐香」中,為大眾開示參禪的法門及用功的方式,鼓勵禪修者來到禪堂,萬緣放下,精進「坐香」,返心參究,剋期取證,徹見本來面目。
「跑香」
在每一支坐香結束後,都會有10至15分鐘的「行香」。首先,禪修者起身,繞著禪堂周圍,一圈一圈慢慢地走,雙手左甩右擺。然後監香法師開始「催香」──以香板擊地「叩、叩叩!」表示要加快腳步,越走越快,所以稱為「跑香」。
藉由「行香」,在事上能活動筋骨,因為久坐下來,可能身體會有酸、麻、痛及血氣不順的現象;理上來說,更藉此來契悟本來面貌。「行香」從慢到快,去覺察當下這念心不因動作的快慢而有快慢,當下明白「無住生心」的理道。
最後,站板一打,猛然停住腳步,剎那間,由動而完全靜止,禪堂一片寂靜,幫助禪修者體悟:一念不生,與佛無異。有人因此而豁然開悟。此時,眾人肅立靜聽法師開示。
「小參」
「參」就是參究,參究心性在那裡。禪門中二六時中,都是在心地上參究,所以早課稱為「早參」,晚課稱為「晚參」,上堂說法稱為「大參」,其餘時間則稱為「小參」。在禪七中,主七和尚或「小參」的諮詢法師,在「坐香」的其餘時間,為打七人員隨機開示或印證其契悟的境界,則稱為「小參」。
在禪七中,每天設有「小參」的諮詢時間,打七者可針對禪修中的各種問題或打坐的境界,自由前往諮詢室向法師詢問。另外禪七的第五天,安排全部的學員分組「小參」,「小參」法師針對學員提出的問題作回答,同時鼓勵學員把握最後兩天契悟自心的因緣。
「解七」
在禪七,第七天圓滿日的最後一支香中,當主七和尚說:諸位知識,即今解七一事,最後一句又怎麼說法?
「三千里路雲和月,水陸空行一線牽;
禪七有盡時無盡,心儀互致報平安。
此行初試調羹手,意在吾門有續弦;
大道不離心地外,以人為本總相宜。
雖然如是際今『禪七法會』功德完滿,諸佛生歡喜,龍天降吉祥,海眾安和福慧雙增,山僧為之解七一句又作麼生?
大嶼山頂上,四望無邊際;
昂平古道邊,相逢有故人。
解──」
「叩!叩叩!」(香板擊地聲)
隨著主七和尚以香板擊地的聲音,代表禪七正式結束,而在聆聽解七法語的同時,大眾也藉此把握能契悟自心的機緣。解七有兩種意義:一方面是代表禪七功德圓滿,法會的結束;另一方面則是要禪修者若能將多日來修禪的經驗及禪師的訓示運用於日常生活,必能使個人身心愉悅,工作順利,家庭和睦,早圓佛道!
資料來源:寶蓮禪寺網站http://www.plm.org.hk/rituals.php?mainna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