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病逝海上|寶船揚帆

 病逝海上|寶船揚帆

鄭和從舊港回來後,明王朝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化:明成祖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宣宗朱瞻基登基,在永樂、洪熙、宣德三朝交替的六七年中,鄭和船隊的命運浮沉不定。

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溘然去世,當時鄭和正在舊港。成祖的長子朱高熾於同年八月十五日即位。新皇初登寶座的當天,就听從了一貫反對下西洋的戶部尚書夏原吉的建議,下詔調鄭和船隊全體官兵守備南京,停止下西洋。沒想到朱高熾是個短命皇帝,在皇帝的寶座上不到一年就死去了,其子朱瞻基於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繼位。新舊交替,內政繁仍,宣宗雖有雄心,但下西洋的舊業一時還難以恢復。

到了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鄭和船隊已停航五、六年,海外各國同中國的友誼已漸漸斷了,同中國的關係也已日益疏遠。外番貢使經年不至,明朝在海外的威望和影響大大下降。明宣宗朱瞻基懷念祖父在世時的永樂全盛之日,嚮往自己臨禦天下「萬國來朝」的「宣德盛世」的出現,決定重振旗鼓,大力發展與海外各國的友好關係,加上,這時戶部尚書夏原吉已死,反對下西洋的力量失去了後台,朱瞻基立即下令再派鄭和下西洋,此時鄭和已年近六旬,但仍然受命不辭,重整船隊,於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公元1431年1月)揚帆出海,開始了第七次也是明代最後一次的遠航。

時隔六七年,鄭和舊地重遊,沿途各地早先所建天妃廟皆呈破敗之形,鄭和一一修茸,恢復舊觀。船隊還在國內海域江蘇劉家港北漕口、福建和樂六平山,兩度停駐下來,一面作遠航準備工作,一面修建天妃廟宇,立下石碑,碑文刻下前六次出使歷程,並乞求天妃神靈保佑此次下西洋往返平安,吉祥如意。他們來到海神天妃林氏女的家鄉福建湄州島,修整這裡的天妃廟宇,祭祀天妃女神。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所去目的地比前六次更為遙遠,所需訪問的國家更多,在海上所要遭遇的風險也將會更多,便隆重祭祀天妃,動員全體人員在今後的航行中,戰勝海上險惡的驚濤駭浪,「誠朝廷威福」,「賴天妃之神保佑之德」,祈望順利完成這一使命。

隨後,浩浩蕩蕩的船隊重新揚帆出海。

當初,鄭和三下西洋時,曾奉明成祖之命,幫助滿剌加擺脫了暹羅的控制,建立了獨立的滿剌加王國。但自鄭和船隊停航以後,明朝在海外各國的影響也隨之減弱,原來仰賴明廷威望已經解決的一些國家間的矛盾,此時有的又日益尖銳起來。宣德六年二月,滿剌加頭目巫寶赤納等到來北京,向明宣宗陳述:

「國王本想親自前來朝貢,但為暹羅國王所阻,暹羅國一向侵害本國,本國想向明王朝上奏,但沒有能書寫上奏的。現國王派我們三人搭蘇門答剌貢船來京,請求朝廷派人詔諭暹羅國王,勸阻其對我國的肆意欺凌。」

宣宗讓巫寶赤納等搭乘鄭和此次下西洋的寶船回國,同時令鄭和敕諭暹羅國王,以便再一次改善暹羅與滿剌加的關係,維持滿剌加的獨立自主。當時,朝廷中有人認為這次巫寶赤納沒帶貢品來獻,就該不予賞賜。宣宗以聯誼為本,對其不遠萬里前來陳訴不平,請求保護,認為這體現了該國對天朝的信任和友好,精神可嘉,因而照樣給予絲綢襲衣之重賞。

鄭和船隊到達暹羅後,鄭和即向暹羅國王宣讀了明宣宗敕書,耐心說服暹羅國王,調解與滿剌加之間的關係。在那裡停留的一個多月中,鄭和出入暹羅國王廷,曉以大義,動以利害,終於使國王表示願意接受和好,與滿剌加和睦相處。

年逾六旬的鄭和,以他對大明王朝的忠誠,憑著他對大海的眷戀,如期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使命。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在返航途中,他病逝於海上,終年63歲。他的遺體被船隊官兵保護著運載回國。

與那些奸滑狡詐的太監絕然不同,鄭和以其特有的智慧和才能搏擊海上30年,寫下了非同凡響的人生歷史。他歷經三朝,先後七次受命出使,促進中國與西洋各國的友好交往,將中國的物產、文化傳播海外,也把異域的奇珍異產帶回國內,繁榮了明朝的經濟、貿易。當年他所遊覽過的山水,寶船停泊過的港口,軍隊駐守過的地方,很多都已作為名勝古蹟、遊覽勝地留傳後世。南京的龍灣和天妃宮、靜海寺,太倉的劉家港,福建泉州的行香碑記,長樂的十里洋街、三寶岩,特別是今日的東南亞諸島,如馬六甲的三寶城、三寶井,爪哇的三寶壟,泰國的三寶廟和三寶塔,斯里蘭卡的布施佛寺碑,至今昭示人們一種勇於開拓、不斷創新的人生氣魄和友誼、和平、正義的精神追求。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