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謀國:唐高宗的深謀遠略

老成謀國:唐高宗的深謀遠略

唐高宗果真仁孝?

對於《舊唐書》標榜高宗仁孝,羅永生不以為然,他說:

《舊唐書.高宗本紀》初段所記強調他的孝德,總之是接近一位前途有望君主的樣板。應該注意的是,貞觀十五年(641)以後的實錄由長孫無忌監修,而他支持李治最力,主因當是他作為舅父可以保有和享受權力,因此我們不得不懷疑,其中有關他自己的部份與及有關李治的部份,大多極力強調可取的一面。

羅氏提出下列反例,以證明李治與父親的關係並不是那麼親密,反而在感情上較接近母親長孫皇后。

(1) 太宗遠征高麗,史載他「悲啼數日」,回來身體不適後,又不離左右,甚至「旬日之間,髮有變白者」。但倘若真的如此,李治心思全在父親身上,他何以有機會和心情與父親的後宮才人武氏搞不倫關係?

(2) 貞觀十七年 (公元 643 年) 前後,太宗因苑西守監農囿不修而大怒,下令處死之,李治為之說項,太宗雖未有依其意「付法推鞫」,卻「笞而釋之」。往後,史籍再不見李治向父親直言進諫。

(3) 太宗「敕選良家女以實東宮」,李治派于志寧推辭,未有讓父親完全支配他的感情和家庭生活。

(4) 膽敢在太宗有生之年與武才人發生關係。

(5) 貞觀二十二年 (公元 648 年) 為母親作大慈恩寺,「備寶車五十乘迎諸大德,并綵亭寶剎數百具,奉安新得梵夾諸經及瑞像舍利等,敕太常九部樂及長安、萬年音樂,京城諸寺華幡,導引入寺」,規模異常龐大,成為當時大事,李治後來並無為父親建立起同樣佛寺。

(6) 太宗征遼時,作為太子監國的李治曾下詔州郡,徵簡賢良,結果州郡舉了數百人。

儘管羅氏的反例不無可議之處,如

a. 李治是否於太宗在世時已向武才人表達愛意,且多次與之幽會,兩唐書無記載,《通鑑》只有「上之為太子也,入侍太宗,見才人武氏而悅之」,不能斷定。

b. 史籍不見李治進諫,不代表事實上李治無進諫的行為。

c. 王皇后便是同安長公主「言於太宗,遂納為晉王妃」。

d. 不為父親建大規模佛寺,可以是出於其他原因 (高宗甫即位,權力不穩,不宜作佞佛之舉),不一定能作為「他在感情上較接近母親多於父親」的證明。

e. 太子監國所運使的權力,是由大宗給予李治。

要之,他判斷李治在太宗末年並不仁弱,有自己的主見,基本上可取,也令受傳統史觀薰陶的人一新耳目。

由於李治並非完全昏庸無能,而是「外圓內方,膽大心細」極具政治智慧 (孟憲實的評價),他在太宗遺詔公佈次日即把原在東宮帶職的官員升級 (于志寧、張行成、高季輔、許敬宗),往後又不斷培植自己勢力,以打破太宗設下的佈局 (長孫無忌、褚遂良聯合輔政),便來得順理成章,可被解釋。甚至,立武氏為后,扳倒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亦未嘗不是高宗個人的意思,誠如黃永年所言,乃「皇帝與托孤老臣之爭」。

[主要參考資料]

1. 王欽若等編修,《冊府元龜》卷二百五十九、卷二百六十一

2.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卷一百九十九

3. 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卷三

4. 羅永生,〈唐高宗政治權謀的再認識 - 兼論高宗朝的武則天〉,收《隋唐政權與政制史論》

5. 孟憲實,《唐高宗的真相》

6. 黃永年,〈說永徽六年廢立皇后事真相〉,收《文史探微 - 黃永年自選集》

David Lai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喜歡文史哲。

圖片:電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劇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