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中國歷史當中,金朝無疑是一個被忽略的王朝。民間普遍受岳飛故事的影響,對金朝的印象多停留在金太宗、金熙宗的時代,至於金世宗、金章宗年間的盛世景象就鮮有聽聞。傳統史學對「夷狄」的鄙視,亦導致金史的研究成果相比宋史大為遜色。實際上,金朝立足中原兩甲子(1115年-1234年),上承遼宋,下啓元代,其影響力實在不容忽視。本文旨在從政治、學術、民族史三方面論述金朝,重新審視其歷史地位。
二、政治史地位
金朝在中國政治方面的兩項創舉,不但影響元明清三朝,至現代仍然承襲,包括定都燕京和建立行省制。
燕京自古已有建都之例,遼朝亦在此地建陪都(遼南京),但始終亦是割據政權的小都城而已。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為加強對漢地的控制,金朝自偏遠的上京(今黑龍江)遷都至中都(今北京)。雖然金宣宗在蒙古威脅下遷都汴京,但作為首個定都燕京的王朝,金朝大力發展燕京,為日後元明清乃至近現代以燕京為首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行省,即行尚書省(元代作行中書省),金初已有設立,地方每有大事,必建行省,作為朝廷的代表,以提高行政效率。行省本屬臨時機構,迨金末内憂外患,為了軍事需要開始大量運用,遍佈全國各地,行省負責人(行省事)掌握地方軍政大權,後來漸漸演變成為地方政府。元代立為定制,推行全國,由明、清繼承,至於今日,仍然是一級行政區劃的名稱。
三、學術史地位
由於兩宋無論於文學、儒學、科學都成就非凡,相比下金朝的學術顯得較為失色。然而,金朝經過漢化歷程,各方面成果可觀,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二十八便指出「金源一代文物,上掩遼而下軼元」。況且當時南北分道揚鑣,文化交流極少,故金朝學術絕不能僅僅視為南宋的附庸。
在傳統文學方面,金朝雖不乏文學造詣甚深者,如寫下千古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的元好問等,但始終未對後世帶來太大的影響。相反,金代乃通俗文學起飛時期,諸宮調、院本等各類民間戲曲大行其道。其内容多是歷史傳奇、戀愛色情,詼諧低俗,與上層嚴肅的文學格格不入,但廣受民衆歡迎,其中以董解元的《西廂記》成就最高。後來發展為元代的雜劇,並廣泛流傳。
四、民族史地位
金朝作為第二個征服王朝,進一步打擊漢人在東亞世界的領導地位,且首度統治中國心臟地帶,故費正清認為其地位無比重要(《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
對内方面,金代始創女真字以書寫女真語,更設女真進士科,專用女真文取士。金世宗也極為重視女真文化,嚴禁女真人用漢姓、漢語、漢服,並大力鼓勵淳樸尚武的女真風俗。諸如此類,證明女真人引進漢文化的同時,仍適量、理性地保存本族文化,可見他們已有一定的民族自信,以及漢文化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
對外方面,周邊的「夷狄」政權西夏和高麗,金廷一直與之保持著朝貢關係,成功做到「四夷賓服」。對於漢人政權的宋朝,經過宋方一連串軍事失利,外交地位大致都是金尊宋卑,宋高宗甚至被迫打破傳統華夷觀念,一度稱臣於金朝,屬漢人正統王朝中首例(「宋金外交地位變遷」請參考附表)。
由此可知,以漢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已崩潰,即使南宋在文化上仍被視為正統,但軍事方面的積弱令其失去政治上的領導地位。漢人和北族地位的逆轉:由故來的「嚮往」漸漸變為至後日的「蔑視」,即由金朝開始,北魏、遼等非漢族王朝皆將祖源附會中國神話人物,以爭取漢人認同,唯獨自金朝承認「金之先出靺鞨氏」(《金史》卷一)以後,元清不諱言異族血統,便是一個好例子。
五、總結
綜上所述,有金一代在政治史、學術史、民族史三方面都有一定影響力,但以完顔氏並非漢人,而忽略、淡化、甚至抹去其功績和影響力,誠有忤歷史的公允。廿一世紀的史學務必摒棄民族主義歷史觀,中肯地評價遼夏金元等政權,方能呈現出真實的歷史面貌。
參考資料
書目
- (元)脫脫:《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 (元)脫脫:《宋史》(《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收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6372)。
- (金)佚名:《大金弔伐錄》(《墨海金壺》本,收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0955)。
-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收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1998)。
-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 傅樂成:《中國通史》(臺北:弘揚圖書有限公司,2019年),頁556。
- 費正清著,薛絇譯:《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頁1220。
- 萬國鼎:《中國歷史紀年表》(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論文
- 齊心:〈近年來金中都考古的重大發現與研究〉,《遼金史論集》,1996年,第9輯。
- 陳昭揚:〈略論金朝統治的影響及其歷史地位〉,《歷史教育》,2014年,第20期。
- 楊清華:〈金朝後期行省建置〉,《遼金史論叢-紀念張博泉教授逝世三周年論文集》,(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聖保羅書院 中三級
陳崇朗
指導老師:許黎佩珊老師
第十三屆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
初級組一等獎作品